创伤会进驻心灵

2016-11-25 16:15章红
莫愁 2016年24期
关键词:指点秋千异化

☺章红

创伤会进驻心灵

☺章红

从无过错的妈妈只存在于传说当中。养育一个孩子过程中犯下的错误,迄今仍是一小团内疚的阴影,在我心头盘桓不散,并永无更正的机会。

幼儿园的秋千架上,孩子们一下一下荡着秋千,轻松优美地驾驭,小腿蹬踢着,小胸脯俯仰着,秋千越荡越高。那股子自由自在活力四射的劲儿看着真是赏心悦目。

但女儿秋秋不能做到。我轻轻推动她,期待她很快能自己荡起来。她紧张地抓着两旁绳索,身体僵直,人与秋千之间迟迟无法和谐呼应。

我观察着其他小朋友的姿势,指点着她这样那样,但进展不大。

我皱眉:“怎么搞的,荡秋千都不会。看别的小朋友荡得多好啊。”

小家伙没说什么,依然努力地荡着。啊,回想起来,她其实是多么卖力,多么想按妈妈的指点尽快学会荡秋千啊。

我自己从来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我想她应该不会记得了吧?在她整个幼年时期,我们是一对多么亲密无间的母女,她对我这个妈妈有着无穷无尽的依恋。那么多温情爱意、舒畅的欢笑覆盖在生命之上,这偶尔的、几乎是幼儿时期仅有的一次精神伤害,理应沉没在记忆无意识的深海吧?我但愿如此,我原本以为如此。

很多年以后,她上初中了,我们家搬到一个新小区。小区里有两架秋千,傍晚散步到秋千处,我们就会一人占据一架。

这时候她的秋千荡得很好了,她从容自在、姿态优美地高高荡起秋千。而我却是笨拙的,一如她当年。

我羡慕地说:“你怎么荡的啊?教教我!”

她告诉我什么时候要把胸膛挺起来,什么时候把双脚收拢。依照她的指点,我很快荡得不错。

这时候她突然说:“记得小时候,你嫌我不会荡秋千。”

砰!羞愧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是的,我记得我记得!我记得自己的不满意不耐烦,记得当她不如别的孩子时嫌弃的语气。没想到的是,她也记得!幼小的她当年在我的责怪面前,可是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

蒙台梭利说:“人们对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所知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妈妈们,当心啊!永远不要忘记,在孩子的生命中,你是他们最重要的人。他们爱你,在乎你,如此你的不满、嫌弃才会犀利如刀划伤他们。当他们想取悦你而不能,你能设身处地感受他们的沮丧么?他们尚稚弱,还没有充分的能力表达自己,反抗你,他们只能把伤害承受下来。同样因为他们爱你,在乎你,他们一次次被伤害,但依然一次次原谅你。请想一想,多少回你吼骂过你的孩子,而一会儿之后他们又腻上来:“妈妈,给我买一只小兔子好不好?”

请把这声“妈妈”理解成他们的宽容博大,请意识到你多么幸运,依然被他们所信赖!

如上文提及,在秋秋的幼儿时代,我们是一对多么亲密无间的母女,然而仅仅是她没能荡好秋千,我这个一直自诩为爱孩子的妈妈立刻变脸了。

如果说在秋秋的幼儿时期,我的“变脸”还不算多;到了她进入小学,“变脸”发生得堪为频繁了。

啊,为了一个拼音,就变过多少次脸——她把yan读成烟,把yuan也读成烟,怎么教也教不会,然后我大为光火。

又有多少次,我拿过她的作文本,为错别字、病句或者种种不够好,嫌弃她责备她,乃至“河东狮吼”?

她上小学二年级。我坐在床沿数落她,一着急自己哭了起来:“你这么不爱学习,叫妈妈怎么办呢?”

小小人儿惊讶地看着我,那不解的眼神仿佛在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要这个样子?

——是啊,我现在也很想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要这么夸张地痛心疾首?

回顾一下,那所有爱的细节,似乎都发生在家庭范畴之内。

为什么走出家庭,步入人群之后,变脸就轻而易举地发生了呢?

那是因为,一旦进入人群,你就会和他人比较。

一比较就会有高下。

当比较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焦虑便产生了。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为了确认,我们就不停地比较。

人是完整的有机体,何其高贵,何其丰富。人与人,其实是不能进行局部的割裂的类比的。

当这种比较进行的时候,人就被当成了物,人被异化了。

异化的人,怎可能拥有纯粹、完整的母爱?

当你将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时候,你的目光中自然而然会带有审视与批判的意味。

此时你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变质的母爱。

而孩子的灵魂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不是因为他们满足你的期待,仅仅因为他们是你的孩子,你就得敞开身心接纳他们所有。

在这个陌生的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如果连妈妈的爱亦令他们张皇失措,他们将何以自处?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猜你喜欢
指点秋千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荡秋千”的由来
不要指点别人的人生
荡秋千
指点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荡秋千
我们
NO.4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