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2016-11-25 14:05刘梦璐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斯卡娅解构短篇小说

刘梦璐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刘梦璐

内容提要: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解构特征。本文以《从前有一个想杀死她邻居孩子的女人》、《海神波塞冬》等作品为例,通过文本浅析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对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和“生与死”命题的解构。

解构 女性形象 生死

柳德米拉·斯捷凡诺夫娜·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下简称“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歌唱家。作为“别样小说”的领军人物,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当今的俄罗斯文坛备受瞩目。她的作品关注女性的生活与命运,除此之外,家庭、爱情、死亡也都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中融入了许多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元素,“解构”就是其中之一。

一、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解构

“在俄罗斯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与‘俄罗斯’、‘大地母亲’、‘妻子’等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1]以《罪与罚》中“索菲亚”为代表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深入人心的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这些女人样貌美丽、身材姣好,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她们拥有高尚的美德,即使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也因其温柔、善良的本性而极富感召力;另外,这些传统形象一般还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如:坚强、勇敢、隐忍、牺牲自我等等。但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她笔下的很多女性粗鲁、卑鄙、放荡,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她们的内心显现出了异化和物化的特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很少关注女性的外貌,她也从来不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描写成拥有社会地位和美貌的‘高等’人群,她关注的永远都是那些在生存斗争中挣扎、和死亡捉迷藏的女性。她们永远都是‘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她已被所有人遗忘和抛弃,被人当做抹布或是拖把’(《魂断蓝桥》),因此,她们才变得面目狰狞。”[2]

《从前有一个想杀死她邻居孩子的女人》中试图杀死邻居孩子的女人嫉妒心强、凶狠、恶毒,曾想用针伤害孩子,用热水壶砸死她,用烧碱烧死摔在地上的孩子……这些手段之毒辣让人胆寒;而孩子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知道邻居想害死自己的孩子,但她不声不响地纵容邻居,在邻居重病卧床时,慢慢将其折磨致死。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这样的方式对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解构。她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重塑更为真实、更加立体、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形象,从而修正长期以来文学对女性形象的误读和曲解。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虽然塑造了诸多凶恶、冷酷、自私狠毒的女性形象,但作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丑化女性。事实上,作家试图通过对女性内心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展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社会原因。“人不都是那么单纯,生活有隐秘的、难以遏制的、动物性的一面,正是在那里集中着丑恶的东西”[3],但是,人动物性的暴露和人内心的异化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物。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试图向读者展现的就是这种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米歇尔·福柯认为“就像其他主体一样,作者其实也是权力话语的产物,他代表了一种话语功能”[4]。可以说,男性在俄罗斯文学领域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男性强势话语权的强压下,所谓的俄罗斯传统女性实际上是被美化和神化了的,是男权社会和男性中心主义下变形的女性形象。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被视作是对男性强势话语权的挑战和反抗,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解构与颠覆。

二、对“生与死”的解构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对死亡极为偏爱的作家之一。“在系列短篇小说《东斯拉夫人之歌》的题记中,作者写道,‘那些故事发生在少先队夏令营、医院和交通工具中,那是一些人们暂时还剩下一些时间的地方。’作者已经在暗示读者,人们现在还有时间,但是,死亡是迟早的事情。”[5]在作家笔下,死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自杀、谋杀、各种意外导致的人物死亡,甚至还有原因未知的传染病导致的死亡,莫名其妙的、诡异的生命的消逝……

在作家看来,死亡不一定是恐惧,不一定是绝望,也不一定是痛苦。在笔者看来,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的“生与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生就是死,死后生命也并没有完结,一切的痛苦还是会再现于同一个人身上。《海神波塞冬》中的女主角——妮娜,生的没有尊严,如同行尸走肉;死后也没有获得自由和独立的人格,仍在痛苦挣扎。对于她而言,生与死并没有任何不同。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生与死”这样的诠释事实上是对这一主题的颠覆和重新定义:生与死不是对立的,作为人痛苦的苟活于世与死无异,死不是终结,也不是解脱,而是另一种痛苦的开端。

死亡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也可能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短篇小说《黑大衣》中作者特意展现出:人在弥留之际,在死亡的瞬间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这其中可能有自责、内疚、后悔、恐惧、伤心难过、对家人的思念和忧虑……肉体的死亡留下的只是灵魂孤独的求生,但获得重生之后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吗?《黑大衣》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在小说最后虽然都死而复生,但她们仍要在生活中挣扎:一个在贫穷中艰难抚养两个孩子,另一个无法避免地继续承受被抛弃的痛苦。由此可见,虽然在求死的过程中她们也挣扎、悔恨,但终究回到现实两人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折磨。作家将“生与死”解构为:死是痛苦的,生也是痛苦的,人永远无法用选择生死来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生与死的抉择永远无法成为获得心灵救赎的途径。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作品在传统女性形象与“生与死”的论题上都具有明显的“解构”特征。在笔者看来,这种“解构”不是单纯的“打破”、“消解”与极端的反传统,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解构”目的在于“重塑”与“重新定义”:重塑真实独立、富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重塑死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对“生与死”的相互关系和美与丑的新内涵进行重新定义。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 段丽君:《女性“当代英雄”的群像》,载《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第132页。

[2] 陈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别样”主题和“解构”特征》,载《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4期,第16页。

[3] [俄]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迷宫》,路雪莹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75页。

[4]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5] 陈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别样”主题和“解构”特征》,载《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4期,第14页。

Lyudmila Stefanovna Petrushevskaya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Russian writer. Her short stori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d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re was a woman who tried to kill the child Svein neighbors and The sea god Poseidon as examples, through literary texts to analyze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ssian female images and the proposi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Petrushevskaya's short stories.

deconstruction female image life and death

Liu Menglu is fro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 : Russian Literature.

刘梦璐,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Titile: "Deconstruction" in Petrushevskaya's Short Stories

猜你喜欢
斯卡娅解构短篇小说
浅析服装解构设计的方法
短篇小说中的时间——评余静如短篇小说《好学生》《平庸之地》
还原
解构“剧本杀”
怎样写短篇小说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克里米亚美女检察长拍爱国MV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