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一中 李学文
楹联的对称形式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是文学发展创新的一种文体,堪与诗词曲赋并立而五。
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进程看,文体的演变是和时代同步的。《诗经》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年。与之后的《楚辞》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文学主流文体。随着朝代的更替,文体又与时新。《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文学新体裁“汉赋”、“乐府”、“骈文”先后产生,形成两汉和魏晋时期文学的主流文体。南北朝时,沈约等人创四声说,“平、上、去、入”四声问世,声韵的演变发展带来文体的创新,讲究声律的“永明体”诗形成,奠定了唐初近体诗兴起的基础,格律文学“诗”、“词”、“曲”成了唐、宋、元三个朝代的主流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新创的文学体裁,各具独创性,唐诗的韵律,宋词的典雅,元曲的俚白,各出机杼。文学要继承,要弘扬,更要出新。文学只有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发展。历史进入明代,一种创新的文学体裁小说脱颖而出,占了明代文学的山巅。从中国文体演进史的发展理路上说,楹联应是清代的主流文学样式。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情形是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代,我认为是对联。”从别具一格,声律讲对仗,形式要对称的楹联文体来说,其所论反映了文学历史演进的过程。
从文学史上看,一种新文学样式兴起之初,遭受冷遇是常有的事。词、曲兴起之初,没有资格与诗文并列。徐调孚在《全宋词》的《前言》里说:“北宋前期,尽管有的作者已经十分着力于词的创作,然而多以此为小道……”隋树森在《〈全元散曲〉序》中也说:“词和曲最初都是民间文学,在早期不为正统文人所承认。”词、曲尚且如此,楹联就更不如了,终始是诗文中“附庸的附庸”。
但是,自清以来,经过一代代楹联学家和作者的继承、弘扬,20世纪80年代初楹联始走上复兴之路,两行对称的文学样式对联已为社会所公认。吴调公教授说:“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遗产,宝藏丰饶,一代有一代最占优势的文体……一种历久不衰而民族性特别强的文体就不能不数楹联了。”刘叶秋教授说:(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中,当与诗词曲,同列雁行,并驾并驱。”(转引自《对联·名人论联》)由于楹联学家的发掘与研究,广大楹联作者的创作实践,引起媒体的关注与传播,也引起文学史家的重视。吉林大学文学院写作指导中心赵雨教授在《中国文学史话》中以一个章节介绍楹联,他说:“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这是楹联首次在文学史中亮相,也是第一次为楹联进入文学殿堂搭建的平台,还了楹联在文学中的历史地位,并进入新的发展里程。
从文体创新中走来的对称的汉语言文学的楹联文体,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以《联律通则》规范楹联创作,楹联文学创新已逢极好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