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任玉彬+张胜山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军事领域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其核心思想是聚焦实战,提高实战化水平。军校教育在整个军队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为提升军实战化水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和人才支撑是军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聚焦强军目标的核心要求和实战化训练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战斗力标准,培养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提高我军实战化水平,提升军队软实力,传承创新军事文化,推进军校教育实践创新发展,为实现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强军目标;统领;军校教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思想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思想;二是深化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思想;三是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的思想;四是必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思想;五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贯穿着实战化的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科学之南。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实战化意味着时刻“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而军校教育作为培养能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的主渠道,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变化,聚焦强军目标实践、信息化发展和实战化训练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强力推进军校教育实践创新发展,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聚焦强军目标的核心要求,培养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
强军兴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践行强军目标,提高实战化水平,对军校教育育人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要大力培养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听党指挥;二是要做到能打胜仗;三是要做到作风优良。实现强军目标,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敢担当的建军治军骨干。
聚焦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关键靠人才。当前,我军以强军目标为统揽的战斗力建设实践在不断拓展。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没有钱国家可以逐步加大投入,没有装备可以抓紧研制,但有了经费和装备,没有人才也不行。军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肩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神圣使命,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培养部队急需人才。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军校人才培养现实与实战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迫切要求军校必须聚焦强军目标的核心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能打胜仗军事人才。当前,军校人才培养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组训方式单一、质量效益不高,血性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部队专门组织集训队,让学员当兵锻炼一年再任职,这与实战化要求差距较大。对此,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指出:“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水土不服问题,组训、教育、管理等能力比较弱、难以胜任本职岗位。”这说明当前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向核心军事能力聚焦不够,还存在明显“短板”,造成在院校学的到部队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又学不到,存在纸上谈兵现象。军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需要,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对此,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迸,坚持面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军校办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揭示了军校教育的使命就是围绕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来培养打赢人才的。军校只有坚持两个面向,聚焦部队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紧贴部队任务需要培养人才,才能履行好军校教育的使命任务。
二、坚持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发展军事科学技术
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是军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军校是军队系统中重要的智力资源,肩负着培养军事人才、创新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使命。军队的基本使命是打仗,那么,军校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创新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军队建设水平和部队作战能力为牵引。军事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创新与军事科技创新两个方面。与一线作战部队相比,军校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有其自身优势:军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有大量的教员和科研人员,他们基础理论深厚,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其中不少人在学术上很有造诣。军校有军事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仅有基础学科,而且还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有利于不同学科人才的相互协作开展重大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研究。军校可以广泛吸收国内外、军内外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提高科研效率。军校科研的优势决定了军校科研不仅是培养军事人才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军队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更是军事理论与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深化军校教育改革创新,必须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军事科技创新。战斗力标准是由作战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性能、编制结构比例、正规化管理程度等要素综合而成。打现代战争,作战人员素质是决定因素。但是,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新型武器装备也是军队获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武器装备的作用也决不能低估。实践告诉我们,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因此,要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军事科技创新,大幅度提升军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围绕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推进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军事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超前谋划,打好主动仗。正如习主席指出:“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我们必须要牵住牛鼻子,把军事理论研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院校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广泛了解国内国际军事科技最新发展,坚持开门办学,依靠团队,集智攻关,加强预先研究,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尖端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激活和发挥军校发展军事科学技术的功能作用。
随着近几年实战化训练的深入发展,部队实战化训练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院校在科研选题上存在脱离部队训练实际;由于种种原因,院校在科研课题研究的人员构成上,忽视吸纳部队一线的指挥员;由于目前科研奖励机制重评不重用,造成科研成果运用到实战化训练的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坚持紧贴实战、服务部队,健全成果应用转化机制,使军校科研创新与部队建设发展接轨,不断加大先进成熟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提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服务的质量,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三、提升实战化水平,为军队建设服务
军校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军队建设服务。聚焦实战搞建设、瞄准打赢抓准备,大力提高实战化水平,是当前我军建设的“主旋律”。实战化,实是基础、战是核心、化是过程。实战化训练是按照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在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训练,反映了军事训练的根本属性,是衡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战化训练的本质是按实战要求训练,按训练去实战,使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基本要求是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把实战化贯穿于军事训练全过程各领域;根本目的是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确保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
军事训练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2014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的《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做出战略部署。在不打仗的背景下提高实战化水平的基本途径是开展军事训练。“实战化”,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就意味着时刻“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从而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实战化训练是促进军队“战、建、训”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军队实战化水平的“牛鼻子”。习近平主席指出:“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要在全军形成大抓军事训练的鲜明导向,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使部队都练就过硬的打赢本领。”军事训练是部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是提高部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军的推动下,军队院校办学育人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实战化教学训练加速推进,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受和平积习影响,实践中一些偏离打仗的深层次问题还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训练脱离实战、脱离部队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如:实战化名不副实,“贴标签”的现象比较普遍,认为组织了几次演习就是实战化教学训练。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的和打仗需要的相差甚远;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宣讲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效果不好,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跟不上部队军事训练的节奏。为战教战的理念树得不牢,演练照稿念、偏训的现象还未完全杜绝;有的教员满足于学员在考试中打高分,但对军事技能和组训能力培养不太重视。实战化氛围还不浓厚,官兵钻实战化、教实战化、投身实战化的自觉性不高,“化”的过程体现不明显。以上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院校教育牢固确立为战教战的办学理念,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强化实战先实训的观念,在开展实战化训练中巩固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和打赢本领。院校要培育打仗人才,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打仗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偏离打仗标准的思维定势,要毫不动摇地把能打胜仗作为办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军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按照“两个面向”的人才培养方针,牢记兴军为战的职能使命。习近平主席指出:“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军事教育特点,是军事人才培养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军校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推动教学理念与打仗要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实战接轨、教学手段与战训模式对接、育人环境与战场氛围对接,让人才培养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从根本上解决毕业学员“水土不服”的问题。可见,加强实战化训练,提升部队实战能力和打赢本领,是当前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军队建设服务的重要职能,决定了军校必须着眼我军实战化水平提高,聚焦实战、靠拢部队,深化教育改革,为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本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提升军队软实力,传承创新军事文化
传承创新军事文化是院校教育的重要功能。部队是院校教育的第一“用户”,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以部队的需要为前提。院校教育是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军事人才,军事人才的培养,不能紧紧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而是从学员进入军校校门哪一刻开始,就应该强烈感受到一个培育打仗人才的校园文化中,让学员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塑造培育打仗人才的文化氛围中,从精神上潜移默化影响学员。目前我军院校在塑造文化过程中,虽然也重视了军事特色文化的建设,但是从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不能按照部队打仗氛围和打仗文化的需要去塑造相应的环境,打仗文化的营造不够强烈,与部队接轨相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部队需求关注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院校实战化水平跟战场接轨不够。
聚焦实战,按照实战化要求和打仗标准搞建设,努力提升实战化水平,客观上决定了院校教育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统揽,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主动适应中国特色军事文化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传承和创新军事文化的功能作用,坚持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倡导合力攻关的团队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军兵种文化、联合文化,凝练姓军为战、严肃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引导学员树立保家卫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为锻造军人血性、豪气、虎气的军校育人实践强“根”铸“魂”。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