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绿城”与“中国水城”任重道远

2016-11-24 01:38文字统筹周业俊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8期
关键词:绿地绿化规划

文字统筹_周业俊(本刊特约记者)

建设“中国绿城”与“中国水城”任重道远

文字统筹_周业俊(本刊特约记者)

_南宁地处亚热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令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长久以来南宁形成了“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的城市风格。(邱勇哲/摄)

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 人们对居住需要有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如“安其居,乐其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这些诗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无不映衬出古代的中国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目标和理想。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态与环境的整体质量在下降,并出现许多城市病。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时空布局上的一种手段,生态环境是其首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规划和建设适于人类居住的现代生态型城市,既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古称邕州,具有1680多年历史,是广西第一大城市,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宁地处亚热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令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长久以来形成了“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的城市风格。近十年来,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及劳务输出带动了全市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人民正在为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努力。

然而,现代城市的开发建设与扩张、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不自觉地破坏了城市内部原来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环境。为维护城市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各种物资和能量大量从外界输入,从而导致产生的废气、污水和垃圾远远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如不及时输出,就会造成种种不良的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绿地日趋减少,土地利用与建设扩张带来自然生境退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气难以净化,噪声难以降低,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二氧化碳的增多,使城市的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建筑物和沥青马路发出的热辐射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上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不断增加,阻碍了城市的通风,城市的中心地区气温往往高出周围2℃~ 4℃。

3.城市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废气、废水、废渣排量增加,致使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水系环境恶化、垃圾无序堆放等城市问题的产生。

4.水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城市饮用水的缺乏,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饮用,城市的排水系统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难以补充地下水,形成城市漠化效应。

5.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交通与工业生产,许多城市道路的噪声指数超过80dB,这不仅影响居民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严重的还可能使人情绪烦躁,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城市环境的恶化给居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城市成了某些疾病的高发地区。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代表了城市的发展方向。

_南宁相思湖湿地景观。

现代城市生态规划是传统环境规划的发展,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它研究问题的着眼点不是环境污染本身,而是在整体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拟定规划方案。且宜居城市的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因此,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要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出发,确定生态空间的保护、控制、治理的范围,建立区域性的生态网架,形成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

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来说,应注重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强、多层次、立体式的城市绿化系统,把城市其他功能系统与绿化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具体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在注重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同时,努力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从实际上发挥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

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战略,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强调接近自然的原则,将自然空间的山和水引入城市,制定具有生态战略意义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强调建筑与环境整合的原则,制定中心城区的街区详细规划;健全具有法规性质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强化绿化管理制度;确定生态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和分期建设步骤。

在规划中,交通生态走廊是与生态城市相关联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生态城市核心或是区域发展的“心脏地带”相连接,属于城市建设与区域开发通过“交通走廊”为支撑条件的地理空间概念。建造交通生态走廊,就是要完善城市交通规划,使城市主要街区与交通干线有绿色环带包围,形成良好的生态走廊,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道路的两侧规划宽阔的绿化带,形成绿色走廊,其间相互连通形成绿色交通网络,覆盖整个城区,从而达到交通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共生环境。

建造“生态站”,减少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基础。控制城市环境污染源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四方面的污染,建造生态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城市污染。据保守估计,城市每天可以产生150万吨固体垃圾,而其中的三分之一以上没有被收集,从而成为重要的城市污染源。

_狮山公园将自然空间的山和水引入城市。

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因子,水体与绿化的结合造就了城市优良的自然环境。水面通过蒸发和渗透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使植物生长旺盛;水边的植物也能阻滞泥水,净化雨水,有效抵御水体污染。大面积的水体可吸收和存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降温速率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形成空气环流,给人们带来凉爽、湿润的空气,发挥天然空调器的作用。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主张收集建筑层顶雨水循环利用,还建议路面采用可渗透型材料,有利于保持一定的城市水循环。

一份2014年南宁城市内河水质类别评价结果显示,南宁城区18条内河除八尺江为V类水质外,其他内河均为劣V类水质。南宁内河存在氨氮、总氮、总磷等多种超标污染物。据介绍,按照地表水国家标准,水质分五类,类别越高,水质越差。而劣V类水的污染程度已超过V类,表明这些内河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距离市中心地段越近,污染物超标的倍数越高,其主要原因是内河沿线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

西乡塘的明月湖前身是心圩江,在治理之前水质极差。在传统的治理方法中,物理方法(如打捞)虽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对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禽畜粪便等的处理难以奏效,用化学的方法则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南宁市首次尝试引入微生物治理方法,将需要处理的污水与自然水体分隔开,污水区安装增氧、污泥回流等设备和微生物载体填料,并投加高效微生物使污染物快速分解,净化污水,再排入明月湖。同时,对明月湖整个水面投加相应量微生物,降解湖内底泥、富营养化等内源污染,逐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今明月湖的水质已得到极大提升,湖畔已经能看到白鹭的身影。由于南宁大多数内河水源来自水库,即使水库有时给内河注入活水,但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污染仍然不可避免,因此需要从源头掐断污染,让每一条内河都达到完全截污,才能使“中国水城”的建设事半功倍。

_经过微生物治理,明月湖水质得到极大提升。

_俯瞰明月湖今景。(田四春/摄)

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建设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并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街道的建设中,张扬城市区域个性,使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位,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

现代城市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应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在生态规划中做好生态区划,充分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地方文化特色等生态环境条件统筹规划。

对于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秉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角度出发,要加以充分保护利用。对于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应加以绿化和美化。更重要的是它和市区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我国的一些生态园林城市都得益于其周围美丽的自然环境,如南京有浓荫覆盖的紫金山、杭州有水光潋滟的西湖、厦门和大连有碧波万顷的海滨,没有条件的城市也可规划建造环城森林带等。怀化城区五水穿城,四山依傍,自然环境基础得天独厚,西北面背靠钟坡森林公园,其主峰直插云霄,四周群峰连绵,蜿蜒起伏,首尾呼应。城区中舞水、太平溪分别自西、东两个方向迂回曲折流经市区,交汇于城区南面,如城之血脉,这一山二水使城市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因此,可以凭借现有的山环水绕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良好的内部水环境,组织防护绿地与景观绿带,渗透城市内部,形成绿廊,并充分利用周围山体,结合地形特点,以大面积绿色“斑块”与廊道楔入城市空间,形成“山水融城”的生态宜居城市模式。规划构筑山水相依的城市空间结构,建设山水格局的组团城市布局,形成高品位、山水相依的生态园林城区。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如深圳有42%的土地用于绿地,珠海人均占有绿地112平方米,被誉为“南国的花园城市”。老城区则应结合城市改造,拿出空地搞绿化,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如大连就在市区新增139.1平方米的绿地,杭州、西安的动作也较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现在过分强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还为时过早,但是在城市用地中保证一定的绿地比例还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

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如怀化中心城区凭借创建生态城市的东风,城区拆迁还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推进,“亮、净、绿、美”面貌初显成效。

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待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附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化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城市街道和住宅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一旦建成,几十年难以改变,因此开发者必须有超前意识,不能再沿袭那种见缝插针、高密度建房的短期行为。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2%,高档住宅小区更应在40%以上,使居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生活在一个空气新鲜、整洁优雅的环境之中。

_城市街道和住宅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为南湖海绵化步道。(邱勇哲/摄)

现代城市的发展,其目的应该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共生,因此,未来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应从发展的高度,与时俱进、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和谐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并非简单的实施绿化环境的建设,而应是寻求营造一种包含人及人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生态空间。为了保障城市生态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细化生态环保的相关指标,如城区绿地率、森林覆盖率、规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建设用地人均用地指标等,这样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就有据可依,目标性更强。同时,加强宣传和倡导生态环境意识,不仅是对广大城市居民而言,对于政府领导层和规划工作者更应重视。

猜你喜欢
绿地绿化规划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