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铎
大山深处值守人
□张 铎
4月的南山,微风中挟带着远处雪山传来的清洌凉意,春雨过后,紫泥泉的山坡上显出绒绒的绿茵,山坡下110千伏紫泥泉变电站里,吱吱的电流声陪伴着运行人员渡过了十五载春秋,层层的山峦和高高的电力铁塔见证了十几年间充足的电能给矿区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山里牧民的点点灯光述说着供电人的付出与责任;紫泥泉变电站内荣誉墙上,八师石河子市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一系列奖牌呈现了这个深山小站电力人那份执着坚守的信念。
110千伏紫泥泉变电站位于南山紫泥泉镇东面的半山坡上,除了站长翟新民以外,站里其余6名值班运行人员的工龄与变电站的站龄一样长,2000年12月1日变电站正式送电运行时他们就在这里工作了。平日里,7名值班员除了负责紫泥泉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以外,还兼顾着两个35千伏无人值守变电站——石场变电站、红沟变电站的设备监控和巡视工作。
两小时一次设备巡视、定时对三个变电站的技术数据查抄、记录,一日又一日周而复始的工作看似寂寞、单调,但这里却是紫泥泉、石场、红沟三个镇区煤矿生产和牧民生活的供电前哨班。
2015年12月30日傍晚,天完全黑了下来,后台保护设备突然发出的急促报警声,瞬间打破了变电站静谧的氛围。“10千伏石门子线、10千伏团值线跳闸”,当值运行人员张豫立即向值班负责人翟新民报告设备故障情况。“走,去设备区检查一下。”翟新民和张豫手持应急灯,对石门子线和团值线这两趟出线上所有的电器设备和连接引线进行细致的检查。“在这里,是引线断落了。”借助应急灯微弱的灯光,翟新民和张豫几乎同时看到故障点,原来是1#主变侧10千伏开关到10千伏刀闸之间的连接引线发生断裂。
故障点已经报送调度,只用静候检修人员到来即可修复故障设备。但石门子线是紫泥泉镇的供水专线,而团值线则负责镇区锅炉的供电。岁末年初,正值山区最寒冷的季节,如果3-4个小时之内还送不上电,自来水管线和供暖锅炉一旦冻裂受损,整个紫泥泉镇的老百姓都会受到影响,镇区供水、供暖单位隔一阵就打一个问询电话。
夜已深沉,前一日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使原本就不易行走的山路更加崎岖难行,检修工作人员要从100多公里外的市区驱车赶来,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全到达,还真不能确定。
“预留的引线比较长,只要能接上故障就解除了。事情紧迫,我们自己动手修修看。”做出决定后,翟新民和张豫行动起来。两人架起站内的长梯,由张豫在地面负责监护,站长翟新民带上钳子和扳手,爬到2米多高的刀闸线夹处排除故障。
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线夹处的螺丝锈蚀严重,又没有称手的工具,10多分钟时间,几个螺丝仍没有全部卸下来,翟新民的手、脚却已经冻得僵硬起来。翟新民咬紧牙关一下下用力地拧下螺丝,再把断裂的引线按要求扎好,固定在刀闸线夹处。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故障处理完毕,两趟线又恢复了送电。早已沉睡的镇区百姓哪里知道,这个夜晚,紫泥泉变电站里发生的这一场争分夺秒的故障抢修。
石场变电站、红沟变电站较紫泥泉变电站建站略晚一年,运行初期,三个变电都是有人值守的运行方式,随着设备改造,从2008年开始,石场变电站、红沟变电站相继转成无人值守变电站,由紫泥泉变电站进行远程监控。
“从紫泥泉到石场变电站有20多公里路程,红沟变电站就更远一些了,路也更难走,雨雪天气,汽车是上不去的,只能自己爬上山去。设备正常运行状态时,每半个月,按规定我们要对两个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一次例行巡视,一旦遇到紧急故障,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无人变电站处理。”走在巡视的路上,紫泥泉变电站站长翟新民说起石场变的一次突发事件。
2013年7月,石河子南山片区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雨,瞬间聚集的雨水夹杂着泥沙、断树枝和杂草形成滚滚洪流肆意攻城掠地,35千伏石场变电站也被洪水淹了,好在高压设备侥幸没有受损,但电缆井内却灌满污水、淤泥,整个石场镇都断电了。洪水过后,站里的七名运行人员一同加班加点挥锹清理电缆井,为了避免井内敷设的电缆绝缘层被铁锹刮伤,挨近电缆敷设部位时,大伙儿全都跳入1米多深的井里,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将泥浆清出去。
“变电运行工作就是这样,要守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也要有遇事不惊的处事能力,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电力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翟新民认真地总结着自己20多年来干运行工作的体会。
来过紫泥泉变电站的人都能感受到站里深厚的学习氛围,《电力安全技术》、《变电站运行规程》,紫泥泉变电站的书架上摆着诸多大部头专业书籍,而每一本书上都有大家反复学习勾画的痕迹。
“我们这里是中心站,从发电厂送过来的电流通过这里才能转送到南山的三个镇区,要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停电影响的范围将涉及整个南山,只有把好技术关才能保证用户用上放心电。”变电站技术员谢永军对每月两次的技术培训把得最严,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在2015年变电站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及时弥补了施工设计的不足,让改造工程圆满完成。
2015年春季,根据镇区用电需要,紫泥泉变电站新增一台主变压器,在增容的同时,室外老式分散式电器设备也整体更换成新式的HGIS半封闭式组合设备,后台保护设备也全部更新。为了熟悉新设备,班站技术员谢永军主动调整值班班次,延长工作时间,向设备生产厂家调试人员取经、学习。
正是这样细致认真的跟班学习,让谢永军在无意中发现,变电站改造设计中缺少全站失压状态下的紧急后备电源,如果不立即调整设计图纸,遇到变电站两台主变同时故障断电时,站内所有电动刀闸都无法实现人工开合。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谢永军和设备厂家技术员结合站里设备和负荷的实际病况反复研究图纸,决定新增一趟后备电源,有效弥补了图纸初期设计缺陷,给变电站日后的紧急故障抢修增加了安全保障。
“听一听设备运行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哪里出了故障,这三个变电站的运行图纸就刻画在我们几个人的脑子里。”运行值班员胡明几句话就清晰描述了全站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俗话说,付出多大努力就有多少收获,自建站以来,紫泥泉变电站和两个无人值守变电站始终保持安全运行的良好状态,实现长周期安全运行5630天。
站长翟新民给左木拉讲解技术要点
也许是因为紫泥泉变电站海拔高,最能感受天空的博大、高远,变电站里7名运行人员都心胸开阔、待人真诚,相处久了大家融洽得就像是一家人。
站长翟新民最年长,他虽不善言辞,但心灵手巧、做事踏实,站里修补地坪、整饬围墙、栽树种草这样的累活、重活,他总是带头承担,大伙都说站长就像大家的老大哥。而当翟新民遇到困难时,站里的同事们对他关心照顾也是没得说,就像对待自家的亲兄弟。
2013年,翟新民突患腰椎间盘突出,躺在床上怎么也动不了,而他的妻子正巧在外地出差。听到翟新民生病的消息,站里的同志们自发地排出值班表,轮流去翟新民家帮忙做饭、照顾孩子、收拾家务。翟新民每天都要去医院做理疗,值班员刘连江主动借来轮椅方便站长去看病。整整一个月时间,大伙全都尽心照料毫无怨言,每次说起这件事,翟新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说起站里同事们的好来,变电站里维吾尔族同事左木拉总能说出一箩筐。2014年冬季,正当值的左木拉总感觉心神不宁,傍晚时分,家里打来电话告诉她,她的奶奶已处于弥留之际。自幼由奶奶抚养长大的左木拉,与奶奶的感情最深厚。得知消息后,左木拉心急如焚想立即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可天色已晚,通往市区的班车已经停止运营,而正在运行的设备也离不了人,左木拉正左右为难之际,想起给站长翟新民打电话求助。二话没说,翟新民立即叫来出租车连夜上山替班,将左木拉换下山。
变电站的工作性质要求值班员24小时住站值守,大家为了尊重左木拉的民族风俗习惯,在并不宽裕的环境下,给左木拉另辟锅灶,安排单独休息室。为了回报同事们的关心和好意,空闲时间,左木拉也时常做些拿手的维吾尔族餐饮让大家一饱口福。
心与心的沟通让这个南山深处的小站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就连变电站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切克一家也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切克家的小院和紫泥泉变电站相邻,从变电站到切克家步行只需要10分钟。80后的切克年龄不大,却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切克一家养了几十只羊,是个标准的哈萨克族牧民家庭。由于孩子多,收入少,切克的生活并不宽裕,孩子们的穿着也略显破旧,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出于好意,总会将自家孩子穿小的衣服送给切克。碰上切克家自来水供应不畅时,值班员也会帮忙将切克家的大水缸蓄满水。面对善良热心的供电值班员,切克都会真心说声“热合买提(谢谢)。”每逢自家的母羊下仔时,切克也会挤上新鲜的羊奶送到变电站,给大家尝个鲜。
大山里的春天总比山下来得要晚一些,可紫泥泉变电站里却一年四季都保持着春天般的温度,这暖暖的气息是从每一名供电运行值班员心底散发出来的,温暖着自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还化做光和电传递到南山那广袤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