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森林保护的角度来讲,引入了人文概念,增加了人们对树木的敬畏感、亲近感,将极大地减少破坏。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应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其中,实施“人文森林工程”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实施这一工程,将在更深层次上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不但将改善森林的生存环境,也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说白了,就是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
从森林保护的角度来讲,引入了人文概念,增加了人们对树木的敬畏感、亲近感,将极大地减少破坏;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讲,引入了绿色的人文记录和森林因素,我们身边立起了许多本活的史书,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人文历史教育基地,将极大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这项工程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评选出“中华人文古树”一百棵。挑选那些百年以上的,记录了有意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古树,由国家林业、文化、旅游、文明委等和当地政府联合挂牌。目的是推出“人文古树”这个新概念,让人们除从物质、环境角度之外,再从文化角度加深对树木的尊重,提高保护树木的文化自觉。比如,湖南省湘潭市有一棵550多年树龄的重阳木,1958年“大跃进”时彭德怀同志由省委书记周小舟陪同回乡调查,正碰见农民在砍树炼铁,这棵树已经被砍了一个脸盆大的伤口,彭当场制止,斧下留树。第二年召开的庐山会议是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当事人大多过世,这棵树便成了一个有生命的还活着的见证物。它的意义远不是能产多少立方米的木材,或者有多大的树荫。它的文化意义早就超过了物质功能,以后谁又还舍得再砍这棵树呢?
确定有文化保护意义的“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对那些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可辟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进行挂牌保护。如可开辟建设曾养育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抗联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曾是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国家人文森林公园”,“韶山毛泽东故里人文森林公园”,孔子故里的“曲阜孔子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等等。这些森林公园不但是绿色植物的聚集之地,还是某种精神、道德和正能量的聚集之地,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将一部分有条件的“遗址公园”改造成“人文遗址森林公园”。森林是大地的服装,穿衣一是为了遮风挡雨,二是为了文明美丽。许多珍贵遗址常年裸露于风雨之中、烈日之下,如扒去衣饰的美人,实为人心之不忍。我国有许多古战场、古遗迹群,凡有森林或营林条件的都可引导建立“人文遗址森林公园”,在文物遗址的核心保护区外植树造林,为遗址披上绿装或围上一条绿纱巾。这样既有利于改善遗址环境,保护文物,又改善了景区环境,更能吸引游客,也增加了森林的存量。
建设“森林生活示范小区”。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重回森林,但是让我们的城乡不要过分裸露则是必要的。国内现在以各种招牌推销的房地产随处可见,如温泉、海景、学区、上风上水等,很少见到“森林”二字,可见森林意识的淡薄。过去,我们曾有“四旁植树”的口号,强调屋旁、路旁必须有树。老北京的四合院,外有杨柳,内有柿枣。印度洋上的小国塞舌尔,全国实施“房高不超树高”的法律,值得借鉴。至少可以制定一些“乡村森林生活小区”、“城市森林生活小区”的样板。其标准是“房高不超过树高,路宽仍有树阴”,现在一些小镇、老街仍然保存有这样的景象(如北京的南长街、正义路)。
城市规划要增加一个新的概念:“城市灰绿比”。城市的过度开发、疯狂建筑、汽车狂增、人口涌入、道路堵塞,都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现在城里房子愈盖愈高、愈多。单靠森林覆盖率已不能反映生态比例。几棵树所制造的那一点氧气、保持的那一点水土,很轻易地就能被新增的一层楼、一段水泥路、几辆汽车抵消。
看一座城市的生态可以用灰绿比来衡量,即马路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灰)与绿地+绿面(绿墙面、屋顶)+水面(绿)之比。马路、建筑的外立面都有热辐射、光污染,汽车尾气有污染,这些都是环境的负面(灰)因素。只有水面、绿地(乔、灌、草)、绿面是正面(绿)因素。在这个对比系数中,森林起到关键作用。“森林生活示范小区”无疑是城镇生活新概念的样板。(责任编辑/张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