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顼 都琳萍
2012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观山湖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贵州省最年轻的建制区。在省委、省政府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观山湖区第一届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埋头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的华丽蝶变。
数据说话 看观山湖蝶变之美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53.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791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1.7倍、1.4倍。财政总收入达76.78亿元,是2012年的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4.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口径)达到330.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1.47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4亿元,年均增长30.9%。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对区内原有独资公司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了“一母五子”的集团公司架构。陆续签约大数据、大金融等产业项目21个,签约资金达158.7亿元;相继成立了区投融委、区规划委员会、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进一步强化全区社会民生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
新兴高端业态不断壮大。持续推进以大数据、大金融、大会展、大商贸、大健康、大旅游和现代制造业“六大一制”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2013、2014年度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
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贵阳火车北站及功能区顺利建成,金清线等一批城市骨干路网相继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贵州金融城(一期)等一批重大功能性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城区建成面积达6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1.3%。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公园总数达150个;被列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绿化造林6680亩,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6.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4.51%,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7.27%,人均绿地面积达15.8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百花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水质以内。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区级财政年度民生投入保持20%以上增长,占全区财政支出60%以上,累计投入76亿元。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验收,成功创建“全国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试验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惠民医疗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93%。深入推进“两严一降”和禁毒人民战争,下大力打击传销,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从建区初的83.24%上升至2015年的95.9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观山湖区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61元,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42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消除了绝对贫困。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三找”主题大讨论等学习教育和活动,深入开展“向党章宣誓”和新任干部任前集体谈话,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严肃查处区内少数干部消极腐败和作风涣散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运筹谋划 展观山湖前景无限
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观山湖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部署该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至“十三五”末,观山湖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上,总量突破300亿元,占贵阳市的比重持续提高;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1%,分别突破50000元、25000元。
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发展思路。“一个核心”,即切实发挥支撑性、引领性、示范性作用,把观山湖区打造成为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两大引领”,以大数据为引领,努力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龙头”;以大金融为引领,努力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心脏”。
“三个高地”,打造产业高地,构建贵阳市乃至全省新的产业增长极;打造科创高地,构建贵阳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人才高地,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四化同步”,加速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新型现代化工业体系;加速促进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特色小城镇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滨湖花城”新型城镇化格局;加速促进农业与信息化良性深度融合,走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精致农业发展之路;加速促进服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增强都市服务功能,推进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五城带动”,打造贵州吉利汽车城、贵州金融会展城、贵州西南商贸城、贵阳数据产业城和贵阳生态公园城,以五个新核心辐射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六个观山湖”,以建设“创新观山湖”“生态观山湖”“宜居观山湖”“幸福观山湖”“爱心观山湖”“阳光观山湖”为路径,奋力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
推进产业高端化,建设“创新观山湖”。全力推进20.19平方公里东部高铁新城开发和开放大提速,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把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以贵阳大数据创新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为平台,以观山湖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为带动,力争2020年实现大数据产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以贵州金融城为载体,发展大数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众筹金融,力争2020年实现大金融产业营业收入达1350亿元以上;以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为平台,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力争2020年实现大会展产业营业收入达6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西南商贸城服务业聚集区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大商贸产业营业收入达1060亿元以上;做好吉利整车产业项目服务工作,确保2017年底实现新车下线,逐步形成年产30万台整车的生产能力。
推进城市园林化,建设“生态观山湖”。从规划、产业、项目、建设、执法方面实施“五个最严格的保护”。未来五年,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人均绿地拥有率、空气质量稳定排在贵阳市前列。
推进区域协同化,建设“宜居观山湖”。着力打造金华产业小镇、朱昌文化小镇、百花湖生态小镇三个特色小城镇;加快实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五年行动计划》,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推进治理科学化,建设“幸福观山湖”。每年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教育、医疗、金融、社会“六大帮扶”工程,到2020年城乡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大力实施惠民大行动、矛盾大调处、治安大整治、防线大建设、舆情大疏导、机制大创新的社会治理“六大行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和手段,实现治安动态管控、重点管理、精准打击,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爱心观山湖”。依托“绿丝带·爱心银行”大数据系统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让“爱心卡”成为观山湖居民的“第二身份证”。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阳光观山湖”。认真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部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充分运用好党建红云APP、花城大讲坛等载体,深入推进“六个忠诚教育”。深入开展作风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格实行“一把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风险清单制度;强化理想信念和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和纪严于法、纪先于法的党规党纪意识。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健全领导干部包保项目工作和重点项目对接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完善区、乡(镇、社区)、村(居)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深入推进“三级督办”制,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进行全程跟踪督办,打造一个高效廉洁的阳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