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贵州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做好结合文章,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8月30至31日,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贵阳召开,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研究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此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将福建、江西和贵州三省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贵州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何开展试验?透过本次全会,贵州描绘的蓝图越来越清晰。贵州正用实际行动,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发出生态文明建设好声音。
殷殷嘱托内化于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贵州作为“两江”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备受中央的关注。
2011年5月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调研贵定甘溪国有林场,叮嘱贵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指导贵州工作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殷殷嘱托内化于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加快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贵州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不俗的绿色答卷。
“十二五”时期,贵州森林覆盖率超过50%,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8270平方公里,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95.8%。
贵州八年来连续举办生态文明论坛,在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贵州提出要努力做强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三块长板,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将迎来又一个机遇绝佳的“窗口期”。
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弯道取直、跨越发展,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先行先试外化于行
贵州之所以能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与这些年来的敢闯敢试分不开。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方面,贵州通过改革创新,激活了绿色发展的“一江春水”。
“河长制”积累生态建设经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的出台,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开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现在,“河长制”已在全省八大水系全面推行。
政府职能创新——率先在全国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贵州省审计厅对赤水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进行了现场审计,这是我国首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工作。
法治建设创新——2014年7月1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015年,贵州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生态问责”将领导干部作为责任追究的重点对象,“剑指”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管理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损害事故中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
同时,贵州省出台并大力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3年倍增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执法“六个一律”两项行动,唱响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主旋律,为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绩显而易见,但贵州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损害后难以修复和恢复,尤其是石漠化问题还需要下更大力气加以破解;在三个试点省份中,贵州一些生态环保指标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低于福建15.9个百分点、低于江西13.1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大大高于福建和江西。陈敏尔强调,对这些问题要保持清醒,奋力前行,通过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融合发展彰显特色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的“五大任务”。陈敏尔强调,贵州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既要立足生态抓生态,又要跳出生态抓生态,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融入所有发展,做好结合文章,注重取得实效,形成试验亮点和特色。
大生态+大扶贫。厚植生态经济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生态改善与群众增收并举。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112.7亿元。
大生态+大数据。抢占先机、谋求突围,不断挖掘生成“钻石矿”“智慧树”,引领绿色发展“风向标”。如今,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业界高端展会数博会升格为国家级盛会,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全国多个“率先”。贵州用行动证明,大数据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现实路径。
大生态+大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实施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助推全省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努力建成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7亿人次,同比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
大生态+大健康。充分利用山、水、林、气等生态资源,加快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休闲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健身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大生态+大开放。以大开放带动大生态、以大生态促大开放。贵州正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省际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国际间开放合作,坚持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深化同瑞士等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站在新起点,贵州正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