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2016-11-23 10:43刘建民
当代贵州 2016年37期
关键词:黔南全域旅游业

刘建民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全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着力把旅游业培育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支柱产业。2016年1月至8月,全州实现旅游收入419.97亿元,同比增长46.62%;旅游接待人数588.84万人次,同比增长41.2%,实现“井喷式”增长。

为保障旅游业持续“井喷”,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分析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规律,结合黔南旅游资源禀赋,在创建荔波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州,借机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努力将旅游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

推进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已超过10%,对全球就业贡献也超过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目前,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欧美,法国创造出“都市与乡村旅游一体化”模式,美国探索了“国家公园体制”模式。

在国内,苏州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模式。强调“大空间”“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桂林创造“两江四湖”模式。“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海南琼海发展“田园城市”模式。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新热点;就是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协调景区内与外、城与乡、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发展矛盾;就是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就是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就是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发展全域旅游 黔南正当其时

黔南是贵州的南大门,是西南出海的大通道,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走廊,区位优势独特;北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南有荔波机场;贵广、沪昆高铁,黔桂、湘黔铁路,厦蓉、兰海、沪昆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是西部综合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越资源条件。

黔南山水秀美、气候宜人。这里孕育了张三丰修道的福泉山、西南有影响力的佛教圣地贵定阳宝山、建文帝归隐的长顺白云山。河湖溪瀑纵横交织、山水林洞相映成趣,水如珠玑、瀑似飞练、千姿百态。四处青草依依,百草入药,宛如一座丰富的自然生物博物馆,多种珍稀动植物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紫外线辐射弱,景区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是天然的大公园、大空调、大氧吧。

黔南的风情多彩、文化厚重。布依、水、苗、瑶、毛南等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都柳江畔水族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月亮山下瑶族的“凿壁谈婚”,清水江边苗家悠扬的芦笙曲调,红水河岸布依青年清脆的木叶歌声交相辉映。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商贾文化、三线文化、知青文化、宗教文化在此汇聚;四月八斗牛、水族端节祭祖、瑶族铜鼓、布依竹韵、长衫龙、八音座唱、芦笙舞、独山花灯等情景交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大观园。

黔南的物产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都匀毛尖、荔波风猪、独山盐酸、三都马尾绣、苗绣、惠水枫香染、罗甸玉石、平塘牙舟陶等地方特产琳琅满目。

在黔南,抬头能看宇宙奇,俯首可观大地绿,倾耳即闻天籁音。全州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26处。好山好水是大自然赐予黔南的最大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黔南的宝贵遗产。多种优势资源叠加组合,为黔南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

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

“十三五”时期,黔南州将全面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FAST精神,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建设生态黔南的助推器,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大力培育“生态之州·醉美公园”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努力将黔南打造成为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

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整合三都、独山、都匀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泛荔波旅游区”;依托荔波大小七孔国家5A级景区优势,提质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然山水旅游品牌。整合平塘、罗甸、惠水天文地质旅游资源,打造天文科普主题旅游经济带,依托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将大射电—天坑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天文科技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建设以天文地质奇观探秘、科普、修学,自然生态观光体验、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运动为主导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走特色发展之路。

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大力挖掘整理黔南的儒释道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推进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升民歌节、水族端节、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质量,加快构建演艺、音乐、影视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业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游客需求。

大力推动“旅游+”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州内各景区与省内外景区联动发展,将荔波大小七孔、平塘FAST天坑、独山净心谷、三都万户水寨、都匀茶文化博览园、福泉古城、贵定阳宝山等著名景区串点成线,打造北部环贵阳乡村休闲度假游、中部儒释道特色文化游、南部天文科普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天文科普主题旅游经济带等精品旅游带。坚持“旅游+”理念,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要素,大力促进文旅、农旅、茶旅、体旅、城旅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与休闲娱乐、养生养老、运动康体、天文科普等新兴领域的联动,打造一批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

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水准。加快构建黔南“快旅慢游”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加快改造提升以步道、行车道、索道、现代有轨电车、观光电梯等为主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加强对景区、酒店、车站、码头、机场、农家乐、乡村等地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以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各县(市)建成2个4A以上级旅游景区,各县(市、区)启动2家四星级酒店建设,完成2家以上特色酒店创建工作;各乡(镇)打造1个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优秀导游人才队伍。

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新理念,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今早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握三个要点:在旅游治理上,要共治、共安;在旅游产业上,要共融、共赢;在旅游发展上,要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作者系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黔南全域旅游业
绿色贵州引客来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
大交通时代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