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中汲取发展智慧

2016-11-23 10:43李亚彬
当代贵州 2016年37期
关键词:王阳明人文精神贵州

李亚彬

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地方、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能否主动地、适时地确立一种引领发展、激励发展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发展至关重要。

自从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以来,贵州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在我看来,贵州人文精神既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贵州版本,也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贵州人立足国情省情,挖掘传统,从中汲取智慧,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强烈愿望。

贵州人文精神根植于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天人观即对人与天的关系的看法是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命题之一。

关于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作过系统梳理。他认为,天人合一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天人本来合一,二是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的天人合一意为天人本来合一,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天人相通。一方面,天与人不是相对峙的关系,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另一方面,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二是天人相类。一是说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是说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通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

第一方面的含义是主流观点。无论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天,在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反对把人和天割裂、对立起来,天既是人的生存之母,又是人的信念、规范以及一切价值所源出。因而主张天人协调,认为人与天、人道即人的运行规律与天道即天的运行规律相类相通,主张人要尊重天、敬畏天,在天的怀抱中繁衍生息、生存发展,主动与天相统一、相同一,在生命过程中遵从道德,实现人的价值。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阳明心学是宋明道学中与程朱理学双峰并峙的陆王心学的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认为,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人们必须致良知于行事,而后对于良知的知,才算完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知和行,在时间上是同时、同步的,谁也不比谁先一步,谁也不比谁后一步,在逻辑上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即知即行、行即知。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延续发扬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现在看来,一个国家越是走向现代化,文化传统就越显得珍贵。社会再发展,世界再变化,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核心价值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是其身份基因和遗产密码。只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才能找到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和安身立命的心灵归宿。

贵州人文精神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我想,这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贵州生态良好,没有因发展遭到破坏,贵州最有资格讲“天人合一”。自古以来,贵州山水延绵、山水相依,各族先民世代依山而居、伴水而栖。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呵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共生共存。贵州现在的自然生态依然令人羡慕,森林覆盖率高达50%,中心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

另一个原因在于贵州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发源地。天下王学,寻根溯源,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场为始发地。明正德3年(1508年),37岁的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这里,他苦心思考、修行,“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王阳明年谱》对“龙场悟道”这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的记载。从此,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不必外求。悟道后,王阳明先在龙岗书院讲学,后来接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礼聘担任贵阳书院总教席。从此,贵州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院讲学运动,阳明心学迅速传播,形成了心学学派——黔中王门。在王阳明身后的500多年里,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曾国藩、康有为、毛泽东,都是他的“粉丝”。王学传到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成为维新派的一种指导思想。可以说,阳明心学就是从贵州开始走出去并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贵州作为王学圣地,继续延续着这条文化血脉。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变成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贵州经济发展,总体上在全国排名靠后。对于贵州来说,贵州人文精神要发挥促发展的作用,就要挖掘天人合一的哲学蕴味,体味王阳明悟道、传道的心得,把传统文化变成内生的动力,构筑起贵州的“精神高地”,引领和激励贵州,冲出“经济洼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方面,要克服发展焦虑,树立发展自信。在很多相对落后地区,看着发达地区快速发展,苦于缺少资金和项目,苦于观念落后,守着丰富的资源受穷,干部群众十分着急。其实,世界上没有人和事是一帆风顺的。王阳明18岁时,“……舟至广信,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沈思不得,遂被疾。” 27岁时,“……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精致,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沈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由于路子没有走对,王阳明向外求理而不得,过于郁闷得了两次大病。后来,经历悟道后,他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心灵归于平静,通过“知行合一”,实现“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文治”与“武功”于一身的人。他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盘踞数十年的巨寇;靠几封书信,一场火攻,35天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困扰朝廷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一个特点是适于、善于治心。从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和仕途来看,挫折和磨难是成功必然要经历的。从传统哲学汲取智慧,就是要坚信,只要路子走对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另一方面,要选对发展路径,发挥后发优势。路走对了,事半功倍,走不对,轻则止步不前,重则南辕北辙。贵州要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就要加快发展,奋力赶超。但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摆脱资源路径依赖。要认识到GDP增长是发展,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保持山青、天蓝、水清、地洁也是发展。只有发挥生态良好的优势,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东西部其他省份的新路。

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在发展和环境上,有三种组合:一是不发展,环境良好;二是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三是发展,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前两种情况都不难,难的是第三种情况。在很多地方,为了GDP,盲目招商引资。结果,资本赚走了利润,苍白、较少含金量的GDP成为一些官员升迁的台阶,留下污浊空气和有毒的水、土壤,百姓世代生活的家园破坏殆尽。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根据环境承受能力对发展的强度作出必要的限制和规范。千万不要一看能够带来“数字”就忘乎所以。(作者系光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徐海星)

猜你喜欢
王阳明人文精神贵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王阳明龙场悟道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良知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