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鹤年的赠答诗

2016-11-23 22:06常世荣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摘 要】赠答诗发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元代亦有不少赠答诗。丁鹤年是元末明初的回族诗人,他大半生都是在辗转漂泊之中度过的。他交游唱和频繁,在他现存诗歌中赠答诗的比重最大,交游对象涉及广,内容、风格多样,体现出丁鹤年诗歌的独特性。

【关键词】丁鹤年;赠答诗;回族诗人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55-02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题材,顾名思义,包含“赠”与“答”两部分,“赠”是为人作诗,“答”就是对他人所赠诗歌的回应。文人之间通过诗歌赠答来沟通情感,使诗歌在承担沟通功能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是赠答诗的独特之处。赠答诗萌芽于先秦,出现于汉代,勃兴于魏晋。元代文人交游唱和频繁,出现了不少赠答诗,历经元明两代的丁鹤年,因大半生都在辗转漂泊,交游频繁,亦有不少赠答之作。

丁鹤年出身于元代官宦世家,但元代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频繁,丁鹤年在他十八岁时就开始了辗转漂泊的一生,1353年,丁鹤年十八岁,这一年起义军攻占武昌,他为避祸而“奉母走镇江。”[1]丁鹤年的诗歌依现实而作,“发幽忧愤懑悲哀愁苦之情,”[2]436被后人称为“元季后劲诗人。”[3]丁鹤年现存诗歌中,以赠答诗的数量最多,一方面是因为赠答诗易于保存,另一方面在于丁鹤年交游之广。

从赠答的对象来看,有对官员文人的赠答,如《次韵奉答张抚军二首》、《送武昌知县潘公考满》、《过九江追悼李子威太守》等,官员的身份从太守、抚军到知县、县尹;有对隐士僧道的赠答,如《寄西湖林一贞先生》、《元日寄朝真宫诸道侣》、《赠全真李止水》,尤其是对僧侣道士的赠答诗,若加上对信奉道教的处士所作的赠答诗,一共有四十余首;也有各行各业工作者,如《赠医士乐孟杰》,是对一位医生医术仁心的赞扬;也有对亲人的赠答,如《送四兄往杭后寄》。

丁鹤年先祖因以巨资资助元世祖而得官,他在兄弟五人排行最幼,兄弟皆习儒,四位兄长有三人都中进士,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他所接触到的亲人大都与文人密切相关,而他的出身使得他接触到王公贵族的几率也非常大。观他的赠答诗,赠答对象的身份往往是互相重叠的。如对亲人的赠答,《题族兄马子英进士梅花》,丁鹤年的族兄马子英同时也是进士。而《题表兄赛景初院中新竹》、《赠表兄赛景初》中,丁鹤年的表兄赛景初是故咸阳王赛典赤之孙,赠答的对象具有亲人、王公贵族双重身份。

观丁鹤年赠答诗的具体内容,有对赠答对象的真心赞扬,如《赠戴原正》:戴生眼如电,读书夜忘眠。清晨盥栉罢,起居慈母前。母身康宁子心喜,读书还向书帷里。缀文调膳秋复春,凤凰符彩驺虞仁。天心一回,四海平治。明堂抡材,清庙需器。栋梁瑚琏宁汝弃?[4]12

诗人结合戴原正自身情况,对他的学识、品行进行赞扬。描写了戴原正的好学之心及学习天赋,通过对日常起居的描写表明了戴原正对母亲的孝心,又化用《诗经》中《驺虞》的篇名,赞扬了戴原正的美好品德和仁爱之心,既是对戴原正栋梁之才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大好仕途的期望。这类的赠答诗还有很多,在他以僧道为赠答对象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赠玄漠炼师》,对道士玄漠进行了外貌、本领、品格上的描绘与颂扬。

除了对赠答对象的赞扬,丁鹤年还在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或写不舍与思念之情,如《送四兄往杭后寄》:临别强笑言,独归情转哀。离魂凄欲断,孤抱郁难开。太守堤边柳,征君宅畔梅,过逢如见忆,烦寄一枝来。[4]16

诗题点明了写作背景,首先叙述送别四位兄长去杭州时的情景,“强笑言”表明了离别之悲,却又不敢表露出来;等回返之后悲伤的情感才敢表露出来,凄凉忧闷,孤身一人又无法排解,寥寥数语却直白感人。诗歌下阕由抒发离别之悲转为对远方情景的想象,场景转到四位兄长在杭州时的情形,想象着西湖附近的柳树和梅花,若是兄长想起了远方的自己,便寄一枝过来。南北朝时期陆凯曾在《赠范晔诗》中写:“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明显化用此句,以一枝柳与一枝梅象征兄长对诗人的挂念。诗歌写诗人对兄长的思念,末句却在想象对方同样也在挂念自己的场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表达感情委婉曲折。

或在诗歌中写自己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寄胡敬文县尹》: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昆冈火后馀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凫舄趋朝天阙近,《霓裳》度曲月宫深。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4]24

诗人在题下自注:“胡遂初真人海上漕舟北还,得应奉兄书,云湖广亲友兵后仅二公,寄以诗。”表明这首诗作于湖广战乱之后,这首诗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丁鹤年是色目人中的官宦家庭出身,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但他受的儒家思想关怀现实人生的态度感染了他,他忧国忧民,同情民生疾苦。这样的情绪体现在了这首诗中,诗人写湖广因战乱人才凋敝、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而统治者却知寻欢作乐,不为百姓安危着想,讽刺辛辣强烈。末句“去国长悬万里心”表明作者虽远离朝廷,却关心现实,担忧国家。这首诗既为赠答诗,也是作者忧国忧民的宣言诗,诗人通过对外物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衔接自然,气势浩大,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出来,艺术感染力强,增添了诗歌的思想硬度。

或写对现实的逃避。丁鹤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之时,诗人便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在丁鹤年赠答诗《逃禅室卧病有怀故乡柬诸友生》、《白云精舍诗为诸暨上人赋》中,或写无奈逃避现实,或写不受外界干扰的洒脱之情。

或与友人相互赠答,表明心志。如《奉怀九灵先生就次其留别旧韵二首》其二:“故人不可见,新交非所知。”[4]51诗人与九灵先生(即戴良)均有不想在明朝为官的想法,这种思想直接在丁鹤年的赠答诗中体现了出来。

赠答诗承担着沟通功能,是交流的媒介,这也导致了诗人有时会创作一些交流应酬之作,真挚的情感交流不会过多融入其中,这一点在丁鹤年的赠答诗中也有所体现,如《离鸾篇为四明孟善祖母祝节妇赋》,是明显的交际应酬之作。

丁鹤年运用了多种体裁来写赠答诗,古体、律诗、绝句、排律均有涉及。古风赠答诗中,三四五七言不等,如前举《赠戴原正》四言、五言、七言均有;《赠相公》一诗:“德祐忠臣好孙子,烂烂目光岩电紫。人间富贵等浮云,琐琐何烦挂唇齿。滟滪险,蜀道难,曳裾旁人多厚颜。留取乾坤双老眼,夕阳牛背看青山。”[4]161七言之中夹杂三言。《送武昌知县潘公考满》中则是三五七言相间。

丁鹤年的赠答诗有气势浩大之作,如《寄胡敬文县尹》,“去国长悬万里心”关心国计民生;也有洒脱之作,如《白云精舍诗为诸暨上人赋》,描写不受外界所扰的生活;也有悲叹感伤之作,如《寄定海故将军邰公辅》,表现出对邰公辅壮志未酬的伤感同情。这些诗作体现出了丁鹤年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丁鹤年写赠答诗时善于寓情于景,如《武昌送僧净皓书童正思所作诗序后》:“相逢江上折官柳,离思悠悠江水长”[4]117,诗人借官柳、江水两个物象寄寓惜别、思念之情,将情感融入到了景色之中,使情感变得含蓄悠长。

丁鹤年在赠答诗中还常常借用典故,如《寄胡敬文县尹》中化用“霓裳羽衣曲”的典故,对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关心民生疾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寄定海故将军邰公辅》中,“风尘随处严诃止,愁杀田间夜猎还”[4]72用了李广赋闲时被霸陵尉呵止的典故,比喻邰公辅归隐后备受欺凌,语述含蓄,却又描述深刻。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7313.

[2]戴良.鹤年先生诗集序[M].九灵山房集(附补编)(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436.

[3]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93.

[4]丁鹤年.丁生俊注《丁鹤年诗辑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常世荣(1994-),女,汉族,河南濮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