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对话视野下星云思想的价值

2016-11-23 20:40张倩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星云佛教人间

张倩

【摘 要】近现代的中国,风云变化,历史的车轮裹挟着一路风尘滚滚向前,要么被历史埋没,要么以变化求生存成为各个文化形态的出路选择。所以,全国人民在时代的困境中都力求革新来图强,同样的,中国的佛教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为了应对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的冲击和碰撞,社会进行全面改革,在佛教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调适,比如说庙产兴学,想变相改变佛教的所有权,再加上佛教内部不振,中国佛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代表着清末以后佛教发展新思潮的人间佛教思想,由太虚大师明确提出,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个又一个人间佛教的继承者在度化和影响着现代人,星云大师便是其间的代表。

【关键词】人间佛教;佛教教育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32-02

近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可谓风雨飘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要想继承传统,安顿人心,必须审时度势应对时代的境遇和机遇,契机契理的主动革新和进退得当的服务社会,是其不二选择。“因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百年的耻辱中成为众矢之的,已然千疮百孔,经过‘五四反传统潮流的冲击更是体无完肤,再经过‘文革的清洗实在是命若游丝气存一息。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化转换融入之前,已然为已经巨变的社会母体所疏离、排拒乃至抛弃。西方文明挟科技、军事、经济硬实力的优势席卷而来,更使中国传统文化雪上加霜。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确实存在断裂的事实。这种断裂从‘五四时期便已经开始,延及至今并未得到根本好转,相反断裂在扩大加深。”①

“人间佛教”最初是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为使佛教适应中国社会变迁、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革命性主张。如今,以积极入世、关注人生为主要特征的“人间佛教”已成为海峡两岸当代中国佛教的主导理念和实践潮流。

一、融合共生,开启宗教对话新思维

超越佛教宗派以及宗教之间差异,倡导融和与共荣,是星云文化的又一大特色。他指出:“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②“对于世界和平的促进,宗教应该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把‘有容乃大的胸襟,从宗教之间推展开来,进而影响社会各个团体,这是宗教界的责任,也是对现代社会应该提供的贡献。”③“今日世界需要融合,才能创造人间净土。国家与国家要融合,种族与种族要融合,士农工商与士农工商要融合,群我之间更要有群我之间的融合,政党与政党要融合,因为融合才是今后地球人的共生之道!”④笔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成员,连续参加了7次宗教对话会议,作为本组佛教研究学者的代表,深知“人间佛教”语境的重要性,因为同组其他成员都是其他宗教背景的同仁,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研究者,或者教徒身份的研究者,他们对佛教不是太熟悉,每次我选文本的时候都尽量选大众化的文本,用当代的语言诠释,基于彼此尊重的前提,各大宗教能深入的对话,于我而言,这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历程。佛教里那些智慧的禅语,佛教经论里充满哲思,可以直接转化为生活处事的哲学,参照星云大师说的尝试去做,疑虑慢慢就没有了。大师待人处事的哲学很简单但也深奥:“我感觉到我以真心待人,人也会以真心待我”,多自省,要慈悲,学会忍耐,忍耐是担当,忍耐是坚毅,忍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仰。勇敢承认自己内心的错误,改掉自己的仇恨、妒忌、妄想、贪婪,端正心态,三思而后言,积极进步,离佛就进了一步。时刻以佛光山“三好运动”提醒自己,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有限,广度及深度却可以无限。有佛法指引,灵魂形如流云,穿越时空,将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

二、同体慈悲,开启人我对话新视野

星云大师把佛学作为哲学思想来看,把哲学作为教育,作为智慧,教人获得心灵的自在,教人关爱社会,关心他人,把佛教融入生活,在现实生活里造福大众。

星云大师教我们用智慧去辨别佛教与迷信,真正的佛不在天上,也不在庙中,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求的只有我们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只要心存善念,佛就在心中,只要身有善行,佛就在身上,善心即佛心,只要身心俱善,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即可立地成佛。星云大师用一生的修行证明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学佛只要有开始就不晚,踏着星云大师的足迹,参照修行启示,学会宽容,学会信仰,学会豁达。佛光山“人间佛教”的理念可以化为我们信佛的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与人之便会换来对方会心的微笑,虽然素不相识但彼此心存温暖。小小善举会不自觉的引发爱心传递。

人间佛教的思想,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身体僵硬,颈椎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劳损,这种亚健康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星云大师喜欢打篮球健身,而我则通过打坐和瑜伽来调整身体,盘腿而坐,闭目调息,抛却万念,认识自己的身体,坦然地面对人生。

三、情义盎然,开启不二对话新路径

最初认识的佛教就是削发出家,打坐诵经。其实,佛教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教人放下而不是放弃,因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才能更自在,愈是计较,愈是背着沉重的包袱。真正放下的时候,什么也不放弃,应该用佛教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智慧,认清人生的真相,从而更加积极、认真的对待人生,用积极的面对人生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综观星云大师的一生,坚忍不懈的精神贯穿了始终。修善积德,读传记,唤醒了很多人的怜悯善心。

回想这些年,有快乐,有痛苦,有埋怨,有满足。静下来分析一下,在痛苦、埋怨时想到最多的,是社会的不公,是他人的不对,感觉都是不好的方面;在快乐、满足时,又觉得社会还是不错的,在社会的大家庭里面,得到了亲戚朋友的关爱和鼓励,想到的都是好的方面。就像星云大师说的,善福是自己修的,自己受用,福祸是自己造的,这个世界有善的一面就有恶的一面。归结到个人头上,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是恶时,看到想到的是不好;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是善时,看到想到的都是好。不管我们怎么想,眼前的都在这里,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人心是友善的,不平的只是我们的内心罢了。

星云大师把佛法如太阳一般暖融融熏陶出我的平和心态,他一步步弘法的足迹,值得每一个修炼人生者借鉴与效仿。发下大愿只是修行第一步,不断坚持苦修勤练,才能将大愿一步步变为现实。有信仰、有动力、有目标、有希望,更多的还要有奉献和奋进,星云大师创造了多元化的“人间佛教”,把道场从寺院里搬出来,搬到了大学的讲堂里,搬到了社会的体育场里,只要心中有佛,只要行为友善,佛教就可以全面融入“人间生活”。

星云大师强调“一佛出世,万佛护持”,要懂得去培植善缘,甘为众生做牛马,报众生恩,以服务众生为修行,佛教事业也才会拥有来自众生的护持。“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星云大师说人生触目皆缘,个人的生命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世间的得失都有前因,人生的苦乐皆有所缘,懂得因缘的人,不会愚痴,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生活的要务就是要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只要不种恶因,自然没有恶果,想要幸福快乐,便要培养善缘,让个人、社会、自然界都朝好的方向进化,共创人间净土。

四、结语

和平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可以分享学佛的成果,用开放的胸怀,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星云大师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普及佛法。人心是最大的风水,善良是最好的福报。孝敬父母,团结兄妹,爱护妻儿,真诚对待朋友,就是最好的佛教修行,也是佛教随顺时代发展的路径选择,更是解决当代国家乃至国际问题的必由之路。

星云法师继往开来的人间佛教思想立足现实,以鲜活的生命为本;超越现实,避免繁琐高深的玄理。其理念符合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肯定主体的主宰力,从正面去肯定人生的意义,重视德性价值,在佛教现代化转换中具有深远的价值。

注释:

①叶青春.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当代中国的视域审视[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2-47.

②星云大师.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一讲)[A].人间佛教论文集(下)[C].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706.

③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下)[M].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313.

④星云大师.当代人心思潮[M].

参考文献:

[1]江灿腾.当代台湾佛教[M].台北:南天书局,1997.

[2]林清玄.浩瀚星云[M].台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3]太虚.太虚大师全书[M].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

[4]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下)[M].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5]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上、中、下册)[M].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6]星云大师.往事百语①②③[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7]星云大师.安住我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星云大师.规矩的修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 倩(1986-),河南省柘城县人,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文化以及儒释道关系。

猜你喜欢
星云佛教人间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佛教艺术
戴一片宇宙星云
玫魂星云
三叶星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