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双元制教育”对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2016-11-23 20:05张宁宁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高职

张宁宁

【摘 要】针对现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受到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启发,通过实践运用,探索新的“双元制教育”职教模式,来解决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本文以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介绍包豪斯“双元制教育”实践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高职;人才培养;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6-0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通过分析近年来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就业上存在困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所需人才等等。因此,尝试通过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来解决职业类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

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罗皮乌斯明确指出:“只有把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艺术的分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筑起工业化时代的新设计思想。”

“所谓双元制教育就是由一位‘形式导师(或称形态导师)来教授基础课,包括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等内容;同时一位‘工作室导师(或称手工导师)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指导。”“双元”即双导师,“双元制”旨在突出课堂学习与工作室实践、教师讲授与手工艺人指导相结合,从而切实实现学生在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提高。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和本科院校没有做出明确区分。

(二)生源偏向文化生。大部分生源文化课成绩良好,但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的美术基本功训练。为数不多的艺术生也是为了升学“半路出家”,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这就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

(三)师资实践能力不足。调查发现,职业类院校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出现了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师资不具备工作室导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大胆创新,派专职教师去国内知名企业顶岗半年,真正了解企业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干什么?我们希望企业为我们干什么?

三、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模式在职业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目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与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有限公司实施校企合作专班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开设学期、课时安排、师资配课、到实训任务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部分,使校企合作专班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教育同实践工作相结合。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借鉴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具体做法如下:杭州时光坐标协同进行教学和实训项目,这样的开放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使得我们的学生有了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培养了技能操作的能力,同时也能接触到行业的领先设备、专业技术。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使得我们的学校能与企业、社会有更密切的联系。

(二)师资队伍的完善。我们将包豪斯“双元制教育”中的师资分为两类:理论课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多以研究生学历毕业,并考取专业技术证书。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有限公司派工作在一线的职工来学校作为实践课教师。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专业理论课教师+企业实训教师的完美组合。专业的理论教师能为学生在讲台上解答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的企业实训教师则是以精湛的专业操作来给学生做示范指导。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包豪斯“双元制教育”在理论教学上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上,都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倡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如,在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小组讨论等。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则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在理论教学中,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将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实际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材编写再落实到具体教学方法都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

当然,目前对包豪斯“双元制教育”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全面,在高职艺术类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杨秀英.“双元制”职教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4]苗红磊.包豪斯双元制与艺术设计教学[J].设计艺术,2003(4).

[5]王杰泓.“艺术概论”与博雅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高职
《星.云.海》
《花月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