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艳
8月30日,北京市召开“以功能疏解促创新发展”发布会,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透露,今年以来,北京市已停产制造业企业174家,疏解调整25家商品市场,疏解商户1.2万余户。
王海臣介绍,接下来的几个月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任务纵深推进、取得实效的关键时期,北京要发扬“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深耕精神,创新工作举措,推动一批重点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事项落地实施。今年年内,本市将关停退出工业企业300家以上,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关停退出1200家工业企业任务;完成关停清退、改造升级和疏解转移传统商品交易市场90个。
啃下了一批硬骨头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统筹推进,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上下功夫瘦身健体,取得新的成效。”王海臣说。
一是严控增量效果进一步显现。北京市全面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1-7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3.95万户,同比减少7.5%,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2350件,平均每月不予登记业务数量比去年减少一大半;自2014版目录发布以来,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5万件,“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这是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执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细化完善的过程。王海臣介绍,一方面,市京津冀协同办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目录中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条目工商登记环节的有关说明,围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明确样机制造、测试企业不受目录限制。同时,解释了企业经营范围调整、股权优化、从业资质转移等细节,给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提供明确指导;另一方面,市京津冀协同办正在着手研究对目录执行效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修订完善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一般性产业疏解力度持续加大。北京市研究提出了一批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纳入国家2016年疏解重大项目,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逐项抓好落实。今年以来累计停产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制造业企业174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5家,疏解商户1.2万余户。
三是部分学校、医院疏解有序推进。压缩市属高校招生计划10%,北京化工大学昌平南口校区、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低端专业撤并加快实施;天坛医院新院区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扩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征地拆迁积极推进。
四是中心城区疏解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以来北京市聚焦东城区故宫周边地区、西城区动物园地区、朝阳区一道绿隔6个试点乡、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及锦绣大地批发市场、丰台区南苑地区等重点区域,推进以点带面联动疏解,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王海臣说:“今年以来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更加注重疏解推进创新发展。”比如今年东城区百荣世贸商城完成腾退10万平方米,上半年又关停了地下的美廉美超市,疏解面积1.5万平方米。按照初步方案,全部疏解后将打造南城“高精尖”商务区和互联网创业平台,实现从低端商业到创新基地的转型。
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在完成市场腾退的同时,正组织实施“主题楼宇塑造计划”,积极引导和推动沿线楼宇业态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主题楼宇,初步形成了创新业态集聚发展。
此外,动物园地区天皓成市场转型成为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天和白马二期转型为北矿金融大厦,北京科技大厦转型为首建金融中心,疏解后的大红门批发市场拟打造全新时尚生态圈,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校区成为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都是疏解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很好的实践。
王海臣透露,在北京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郭金龙书记对疏解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啃下了一批硬骨头”。
用新政解开疏解“核心扣”
下一步,北京将在重点领域上加快疏解步伐。加强工作创新和督查考核,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北京年内将关停退出工业企业300家以上,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关停退出1200家工业企业任务;完成关停清退、改造升级和疏解转移传统商品交易市场90个,基本完成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市场(阜外店)疏解转移,疏解升级大红门地区16家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官园、万通、百荣世贸、永外城、红桥天雅、雅宝路地区等批发市场调整疏解和业态升级。抓紧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疏解方案和年度疏解工作计划。实现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再入驻部分学生,压缩北京联合大学招生规模,研究新校址选址。加快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建设进度,推动北大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开工建设。
王海臣介绍,北京将推进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进一步攻克直管公房、京津冀社保待遇等疏解难题,解开疏解单位最为关注的核心扣,调动疏解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疏解腾退空间集约高效再利用。
王海臣透露,北京将进一步细化城六区重点区域统筹疏解治理和产业提升方案,把“两地一房”作为当前疏解的重要抓手,盘活存量资源。
“两地”指的是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目前这两类用地聚集了大量低端产业,成为“瓦片经济”滋生的土壤,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农村集体土地方面,比如昌平区回龙观建设“双创”社区,利用农民安置房整理出16万平方米空间,引进去可容纳大约500个创业团队的腾讯众创空间,不但有助于产业转型,兼顾了农民的收益和就业,还强化了城乡结合部的管理秩序,是一举多得的实践,也可以在其他地区加大探索力度。国有企业存量用地方面,市国资委在朝阳区开展盘活市属国企用地试点,加快推动国企厂房转型利用、农租房腾退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在其他区也要对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加强摸查,加大清理腾退力度。“一房”即直管公房。全市现共有直管公房1801万平方米,其中城六区占84%,私搭乱建、转租转借现象严重。目前,市住建委正在牵头制定改革意见,直管公房比较集中的城六区也会制定工作方案,推进体制创新,把存量资源盘活。
对于腾退出的土地资源,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市规划国土委研究制定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意见,明确项目腾退后的规划用途和土地使用政策,将主要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补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适量置换成聚人少的高精尖业态这五方面。加强投融资支持和财税支撑政策配套,解决不便于开发的“边角地”、“插花地”如何统筹利用,突破力度比较大。解开疏解单位最为关注的核心扣,调动疏解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疏解腾退空间集约高效再利用,防止人口和功能再聚集。
王海臣透露,今年北京将加快推进用电分区域价格改革。上半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非居民水价调整政策,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差别化价格政策已全面实施,城六区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了推动力。今年将加快推进用电分区域价格改革,综合运用价格杠杆吸引企事业单位从城六区向其他区域疏解,打造“成本高地”引导“水往低处流”。
北京还将出台新政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产业平台是承接京津冀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产业转移项目很多,而承接园区布局相对分散,难以融入产业链形成集群发展。为找准转移承接的结合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天津、河北重点研究制定了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是为了在明确“疏什么”基础上,解决“往哪疏”的问题。意见将聚焦建设一批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引导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有序转移、精准承接、集聚发展,按照市域内和市域外梯次转移原则,加强承接平台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通过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向具有专业优势的平台集聚,集中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该意见充分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指导企业疏解转移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在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疏解政策基础上,北京将研究建立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配合研究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加强产值分计、资质互认、社保待遇等产业疏解配套政策研究, 出“大招”,打“配合”。
据悉,关于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复,接下来将开展好三个“一”,即出台一个工作方案、筹备一次启动会、明确一批重大改革任务来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