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即批判:论《梦之安魂曲》的镜头艺术

2016-11-23 19:26陈龙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异化

陈龙

【摘 要】《梦之安魂曲》以镜头凝视异化,融摄多种镜头艺术,证明了镜头即批判,镜头艺术表达了电影艺术的本真性。

【关键词】异化;镜头即批判;镜头艺术;本真性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28-01

《梦之安魂曲》对消费主义异化的批判力量与镜头艺术密不可分。它一方面将主体世界的整体图像破碎化并无序拼接,另一方面将均质线性的现实时间转化为断裂异质的电影时间,凸显镜头的外部性特征及其批判力量,趋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1]证明镜头即批判。

一、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本片的最大特色,它将主观世界破碎化与物化,凸显人物的异化状态。如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里,吸毒过程被分解为众多特写镜头,具象化了吸毒者的快感与迷幻状态。毒品交易中玛丽剪切图片的动作被快镜头化,焦虑与混乱状态得到凸显。之后的快镜头与蒙太奇,以毒品交易获利的骤然性,宣告人性异化的绝对性与无限性。电影对母亲的刻画专注人物的物化。当她为求成名而阅读减肥书时,特写镜头在命令与表情间加速切换,显示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征唤。节食过程更被拆解为物性的特写:书中准则、食物、水龙头、水、指针,表现了母亲被彻底物化的悲剧。

二、双视角镜头

影片反复使用双视角镜头,用尽格里菲斯的平行剪辑,展现超主体的全视角空间,深化批判力度。以双视角处理母子因电视而起的争执,突出商品拜物教的深渊;以双视角特写男女主人公的温情爱抚,对比二者的悲惨结局,证明个体爱情在总体异化下的不可能性。最突出的多视角表现在电视广告征唤主体摒弃肉食,储存肉食的冰箱被镜头聚焦并放大至整个画面,母亲神情愈加急躁,三者的冲突随着“三十天不吃红肉”的广告词而至高潮。镜头最终聚焦到母亲濒临崩溃的眼睛和反复开关电视的动作,她因无法抵挡诱惑而离家,象征了主体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无能与崩溃。

三、梦与真的溶镜

异化,按齐泽克的观点,即溺于意识形态的幻象中,畏惧直面原质与实在界的创伤。[2]本片的镜头正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填充物。最明显的是为了刻画被消费主义幻象控制的母亲,影片运用透视和CG合成的镜头,将她对成名的病态渴望影像化,填补了现实与幻想的裂缝,揭橥了隐秘的剩余快感。在母亲极端节食时,镜头被幻想化:镜中现实全是象征主体欲望的食物,母亲不仅在幻想中反向接近实在界,并也因肉身毁灭,反讽地真正穿越了幻想,触及实在界。此外,哈瑞在吸毒后,在窗中看见海边的红衣女子,随着镜头推进,窗中景象逐渐清晰并扩大,画面最终自然地转向海边。真实与梦境融合,幻想瘟疫化世界,表明吸毒的幻想不是非及物的,而是意向性的,不是主体性的,而是空洞的,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意识形态性的,吸毒乃是异化的隐喻。

四、快慢镜头

快慢镜头打破均质线性的时间,在德勒兹的生成-差异中,展现出艺术批判的强度与力量。对母亲为抑制食欲而打扫房间,电影采用了快慢交替的镜头即平行蒙太奇的方式来表现,镜头横向缓慢平移,母亲却强迫式的加速行动。另一幕中,消瘦的母亲在人群中减速运动,周围行人却加速运动。这些手法凸显了母亲的衰弱、孤立、无力,指证了异化的恐怖后果:身心的主动物化和全面崩塌。此外,对于母亲困乏中观看电视,影片对电视广告采取慢镜头处理方法,显示出消费主义极端精致的控制技术。

五、多镜头的融合

影片将复杂拍摄技巧浑然融合,丰富并深化了批判性。男女主人公憧憬未来的同时,电影先以长镜描写纸飞机,随后特写折机过程,再将人物与环境纳入深富层次的画面中,接着是纸飞机划过天空的长镜,最后的远景构图将梦想具象化。这种抒情的镜头组合与二人的毁灭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批判的情感感染;在母亲寄信的场景中,影片先后采取仰拍与跟镜头,并在前(仰拍)后(俯拍)间反复切换,极具运动感与欢快感,但最终却转为垂直俯拍,伴随镜头拉高,人物逐渐消失,象征希望的虚妄。这种对比增强了母亲异化命运的悲剧性;结尾采取多重视角的拼接镜头,哈瑞、玛丽、黑人、老人各自跌入命运深渊,镜头快速交替,痛苦达至极端,乍现哈瑞的幻境,却复而坠入黑暗。影片在凝视异化后发出了本真性呐喊!

参考文献:

[1]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谢强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2]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M].胡雨潭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