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声技巧训练中容易忽略的“三种音”

2016-11-23 18:47王芳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王芳

【摘 要】美声技巧训练对美声艺术实践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其中的“三种音”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在美声技巧训练过程中较容易被忽视的圆滑音、快捷音和增强减弱音,以期为更多歌者提供些许有价值的训练参考。

【关键词】美声艺术;技巧训练;圆滑音;快捷音;增强减弱音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0-01

关于美声技巧训练,始终是艺术界所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在技巧训练当中高度重视圆滑音、快捷音和增强减弱音的训练才能保证美声演唱水平的提升。因此,分析美声技巧训练中容易忽略的“三种音”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圆滑音

关于圆滑音的定义,早在十七八世纪便有专家提出,认为圆滑音是将声音从高音直接拉回低音,或者相反,在此过程中保证声音迂回的柔美性特点。对此,后来有声乐家提出,声音当中的高音与低音并非是拖拉的关系,而应当是带动的关系,以不明显的形式在前音的末端引出后面的音。据此,圆滑音被分为了两种类型,包括拖拉圆滑音和先出圆滑音[1]。声乐演唱均需要以情感为核心,因此在美声演唱过程中,情感表现力必须成为演唱者关注的重点,为了增强情感表达效果,演唱者往往会延长先出音,将情感在此延长以使其获得更好的诠释。

而从形式上看,圆滑音又具有着上行和下行两种形式,上行圆滑音表现为渐强,而下行圆滑音则渐弱,具体怎样保证圆滑音的顺滑,在乐谱当中并没有体现。因此,这就需要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思想、品位与感觉来确定圆滑音的走向。对此,有研究认为圆滑音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演唱者的学问与能力,只有演唱者凭借扎实的美声专业功底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审美水平才能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可见,圆滑音技巧的训练,目的即在于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应当确保声音的稳定与气息的饱满,争取将圆滑音技巧发挥到达意、美丽、高贵的层次。

二、快捷音

快捷音,艺术界又称快速音或轻快音,在美声华彩主义盛行时期,快捷音实为最基础的演唱技巧,特色表现为具有着明显的柔软性、流通性和伸张性。简单而言,快捷音技巧可理解为确保演唱声音的统一与连贯,在整个音组当中,包含着诸多的不同音节,一旦从慢速度开练,必然会导致气息不足[2]。因此应当用半吸法在音后进行快速换气,在速度达到一定值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另一种形式的快捷音为笛性快捷音,也就是长断音,简单来讲就是观察长笛演奏,分辨出其中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以此为演唱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快捷音的训练,应当在音阶的演唱过程中全程使用明亮音色,放开音色之后才能保证声音的轻巧性和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在演唱过程中确保声音的均匀与利落。遇到连音,也要保证声音的圆润、弹活、清晰与准确。一方面,要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呼吸的轻巧灵活,以稳定的气息支撑气柱,使演唱的声音和音色紧密围绕轻灵的气柱,并通过口型为气流创造足够的空间,为共鸣提供强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快捷音的演唱应当将连音进行平均分组,以短暂的连音为单位进行演唱,对此的练习,也应当由慢至快,以质量为基础推动速度的加快。

三、增强减弱音

增强减弱音的应用,又称渐强渐弱演唱法,追溯早期的美声演唱法能够得知,一些美声歌唱家均在竭力追求该技巧,并视之为发动声音的最基础练习。并将此技巧的练习作为确保发声器官收放自如的主要途径。在此技巧的驱动下,形成了稳定的共鸣理论,并成为了音色控制的主要技巧,正是这种绵绵不息的气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声音的柔和性、伸缩性以及均和性[3]。关于增强减弱音的处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微妙的技术,对于音质的保证主要通过控制气压来实现,使声音由强至弱由弱至强均能够保证稳定性与顺畅性。

增强减弱音的技巧应用当中的难点在于几方面,首先,要确保微弱的声音当中也具有着相对集中的共鸣位置;其次,要确保气柱的弹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强弱音的无缝衔接;第三,鸣腔运作的配合要准确依赖于强弱音的变化;第四,需要准确把握强弱不同音色的均衡。因此在技巧训练过程中,应当以准确地发声为基础,通过肢体与发声器官的动作调整来强化对低音和高音的精准控制。同时还要根据美声作品的实际艺术特色保证不同曲段与歌词的情感变化,以此对音阶的强弱变化进行妥善处理,确保美声演唱的增强减弱音技巧更好地服务于美声作品艺术魅力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美声艺术的受众群体规模不断增大,对于美声音乐演唱者来说实为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演唱技巧,才是传承美声艺术的必由之路。在美声技巧训练中,圆滑音、快捷音和增强减弱音的训练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三种音”的重视程度,以提高美声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燕.试论通俗唱法中美声技巧的合理运用[J].音乐生活,2015,(05):78-79.

[2]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261-262.

[3]代丽.美声唱法对民族、通俗唱法在技巧方面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