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财
(台湾南华大学、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有了敦煌,丝路更显亲切
郑阿财
(台湾南华大学、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敦煌也好,丝绸之路也罢,虽然都早已客观地存在着,但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历史古城,这条交通路线一直是默默地进行着中西交流,牵动着经济活动的活络,静静地进行着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交流。
19世纪开始,由于西方考古学家、探险队在中亚、新疆、甘肃、西藏等地区纷纷展开所谓的考古、探险工作,各处多种多样文物与文献的相继发现,令人目不暇及,频频赞叹,乃至震撼不已。这些丰富的各类文物开始受到中亚、西域文明研究者的关注,也引起中西交通研究者的重视,逐渐掀起了丝路考古的风潮。
尤其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见天日,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中古时期各类写本文献的发现,更是震铄古今。随着这些文献的陆续公布,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即快速发展,并成为国际汉学界的显学。从文献、文物到石窟考古、壁画艺术;无论是地理、历史、民族,或宗教、政治、经济、外交,乃至语言、文学、艺术、民俗……方方面面,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延伸;理论与学说不断深化,不断系统化;关注面更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甚至扩展到未来。
特别是近几年,从丝绸之路文化被列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的推动,敦煌与丝绸之路更为世人所熟知,甚至成为世界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与国际合作的时尚用语。
我投身敦煌文献研究40多年,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长期合作,由长年的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体悟,觉得丝路并非遥远,丝路文化并不陌生。这一切盖有敦煌这一关键。个人内心始终有一深刻的感受:
因为有了敦煌,丝路才显得更加亲近;
因为有了丝路,敦煌才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