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生命的映像——《死前最后一个夏天》的悲剧意蕴
王志清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死前最后一个夏天》以将死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为记录内容,讲述了作为个体人在死亡面前的情感变化。本文从纪录片记录内容和主旨的热度与厚度,深刻阐释该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悲剧意识,进而发现死亡在人生历程中的角色意义,理解拍摄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照。
人文关怀;悲剧意识;生命关照
《死前最后一个夏天》是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英国纪录片,该片为我们展现了五个因绝症而面临死亡、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病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五名患有绝症的患者被聚在同一空间内,共同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他们都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段宝贵的时光。在同一所房子里,他们敞开心扉,畅聊自己生病后所经历的悲痛和欢乐,畅聊自己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于葬礼、遗产和来世的想法。在这里,死亡的气氛总是挥之不去,即使他们以积极敞开的精神面貌去对待生活。这部引人深思的系列片以负责任的方式挑战这个主题,以公开、诚实的态度来面临这一难题。该片将死亡直接曝光在大众视野之下,对人在死亡之前的人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纪录片《死前最后一个夏天》在题材选取上,对当下世界关于死亡的反应和态度有着强烈的现实观照;在主题呈现上,立足死亡,呈现垂死状态下人们对人生及生死等问题截然不同的思索和领悟。在整体意境营造上,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死的坦然面对,传递出一种活在当下、迎接死亡的正能量。在具体的细节中,体现了在死亡面前人类的无力和无助,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
(一)题材聚焦社会现实
死亡是严肃的话题。《死前最后一个夏天》在题材上选取了人人都会面临、都逃脱不了的“死亡”话题,瞄准了当下社会生活中因疾病而濒临死亡的人群。当死亡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成为难以逾越的问题。在纪录片史上不乏关于人类因疾病而痛苦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片,不同的是,该片直接讲述在濒临死亡状态下人的心理变化以及人的情感、家庭、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深入到被记录者的真实生活,展现他们在死亡之前的不同体会和真实状态。杰恩、洛乌、朱尼尔、本、安迪五位绝症患者被聚集在同一时空内,他们在那里共同面对死亡、谈论死亡,享受剩余生命的快乐。在此之前,他们常常感到被社会边缘化,被家人孤立,在悲痛生命边缘上不断挣扎。该片以其刻骨的真实和沉重的悲痛鞭策着观众思考生死,定位人生。
《死前最后一个夏天》选取绝症患者这一人群,不仅能使观众真切感受到死亡威胁下人的生存状态,而且能够唤起观众的思考和心理认同。影片以震撼而真实的客观记录,为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在死亡来临时的种种情景提供了新的视角素材。该片以现实社会生活为作品的表现题材和叙事主题,体现出一种关照现实、直面现实、叩问现实的美学精神,达到了现实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既引起观众的共鸣,又产生一种冷静的疏离感。
(二)内容考究真实人性
面对死神的来临,将死之人如何处理与伴侣、儿女、父母的关系,成为他们心中的一道坎。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难免会有许多情感的纠葛,然而这些情感却真实地揭示了人类在死亡之前的最本真状态。特别是能够引起人们对医疗和安乐死等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死前最后一个夏天》暴露了许多弊病和隐忧,以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的姿态,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立,充分揭示人生的痛苦和困境。在片中,杰恩的丈夫始终不能接受杰恩即将离他们而去的事实,致使夫妻之间出现了隔阂,甚至缺乏深入沟通与理解。比起接受死亡的人来说,也许更痛苦的是他们至亲的人,朱尼尔离去了,挚爱他的女友却深陷痛苦之中。片中把五位病患聚集在同一个地方,让他们共同生活,让他们互相倾诉,但是暴露的终究是人生的困境,无论其多么温情,它反映的还是人类无可回避的矛盾与裂缝。它以一种极端的生存困境强化人生的苦难,揭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用最客观的记录,把影片相对尖锐的主题思想蕴含在丰富的事实与镜头语言中,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体现创作者有“热度”的人文主义理想追求。
《死前最后一个夏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纪录片,不仅揭露了即将死亡的五位病患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且呈现了非凡的审美造诣和价值。该片由“为死亡做准备”、“家人的态度”、“对孩子说什么”、“相继离世”四部分组成,叙述了在迎接死亡时,五位病人的悲欢离愁及对死亡的态度。影片对于五位病患的内心及情感的波折进行深刻细致地观察和把握,不仅以纪实的手法剖析了死亡威胁之下的人类,而且给大众带来了震人心魄的力量。
(一)个体肖像与集体群像的纪实
《死前最后一个夏天》的四个部分均采用了个体肖像与集体群像相结合的记录手法。在每一部分,五位患者都会被放置在特定的生存叙事空间,记录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每个个体和集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既在集体的聚会中凸显个体的人物性格,又在个体的具体描述中传达出集体所共有的那种情绪状态。影片不仅用五位病人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环境,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五位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既以集体的“群像”为影片制造了悲喜气氛,又通过个体“肖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升华了故事意蕴。
以“为死亡做准备”的第一集为例,影片用大量的特写或全景镜头交代时空背景,以“患病人群”这一小集体代表整个面临死亡的人群,分析死亡带给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真实反映。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每个观众带入真实的情境之中,使观众对生死思考更加鞭辟入里。
该片在叙事上松弛有度,不仅对五位患者的整体状态做了全景展示,而且对每个个体运用了特写镜头,达到个体与集体多角度叙事的有机结合。此外,该片人物刻画真实可信,同时又以完整、深刻的人生故事来完成对存在意义上的人本身的确认,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真实的精神状态,具有饱满的艺术创作厚度,同时又传达出深刻的悲剧意识。
(二)直面死亡的悲剧意识
生命的活力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态度,然而,每个人终究逃离不了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者事故,死亡却成了不得不面对或者思考的话题。“相继离世”这一部分,每一个同伴的离去,都无疑加重表现了他们在生命边缘的挣扎。
人处在这个尘世上,这是一个受死亡限制的,有着苦闷经验的世界,他了解自己是基本上忧虑不安的,他是在他的短暂的人生中负担着沉重的孤独的,或者说“人是和‘自在’对立着的‘自为’,他永远不得安息,他徒然地努力向着‘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挣扎。[1]在杰恩、洛乌、朱尼尔、本、安迪五位绝症患者的个体生命中,体现了一种生命之悲,既包含了对个体生命的眷恋,又流露出对生命的怀疑和探问。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孤寂之悲,每一个个体都在一定的群体关系中得到确认并被询唤为主体。一旦他脱离、疏离这一群体,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所依附,无所寄托,肺癌患者本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同样地,他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温暖、安全,告别精神的穷途和心灵的痛苦。他们感觉生活在痛苦的深渊而无法拔出,仿佛只有死才能得以解脱。
死亡作为众生的一个必然归宿,本身就具有终结的意味,深含悲剧的意识。死亡的基调是悲伤的,它与时空一样普遍而又永恒。杰恩、洛乌、朱尼尔、本、安迪五个将死之人作为独立的个相,他们直面死亡,最后在艰苦搏斗中走向死亡。
纪录片《死前最后一个夏天》不仅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有着饱满的纪实美学风格与审美价值,而且在现实层面上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一)用真实影像书写生命
纪录片《死前最后一个夏天》的最大意义在于,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了当代因癌症死亡的现实人群的真实情况,以独特的视角,对医疗等社会问题进行了追问和警示。生即生存,生的结局是死。人们知道确定可知的死亡,却并不本真地对自己的死“是”确知的。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2]《死前最后一个夏天》的各位主人公深陷这样的囹圄。当丧失了对生命选择的自由性,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会尝试着去存在,去刻画生命的最后映像。癌症患者朱尼尔在生命的最后一瞬完成了与挚爱的婚礼,他的生命也许有很多缺憾,但他幸福地死去,这也许是对死者最大的慰藉。该纪录片不仅为当下观众奉上了最真实的将死之人的生存面貌,也成为后世人们回望死亡对这个时代影响的一个生命镜像。
(二)用死亡回归生命本位
死亡是必然的,在死亡之时,人都会经历疾病折磨和与死神的搏斗。人生存于世界,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和相比之下个体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是生存的整个形式,而现实此刻却是现实的惟一存在形式,“时间”以及时间之内的所有事物具有“消逝和无常的本质”,所有的一切在每一刻都在我们的手里化为虚无并以此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因此,享受此时此刻并使之成为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因为只有现实此刻才是唯一真实的。这也许就是《死前最后一个夏天》中各位主人公想对观众诉求的。这种理念呼唤生命价值本位回归,关照现实社会,追求艺术审美,同时也呼唤着人们要有居安思危的理念,这是因为在好日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命运此刻已为我们准备了何种不幸和祸害:疾病、贫困、迫害、残废、失明、疯狂抑或死亡。[3]
当然,该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五位被记录者的后续报道。但从纪录片整体而言,《死前最后一个夏天》是纪录片一种新的突破,让现实主义题材与人文主义关怀重新在主流纪录片的创作脉络中彰显价值,对人类生命本相的探索提供了宝贵资源。
[1]尹鸿.尹鸿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21.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97.
[3]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04.
J952
A
1007-0125(2016)11-0102-02
王志清(1991-),男,汉族,太原师范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