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看《简?爱》的四个中译本

2016-11-22 18:54彭丽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0期

彭丽华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享誉世界,至今有许多不同的中文译本,这些中文译本时间跨度大,彼此之间的差别也大。从翻译的角度看,这些差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这一点出发,对不同的《简·爱》汉译本做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简·爱》;时代性;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一、前言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公元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成书于十九世纪,我们文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自传性作品。

《简·爱》传入我国的时间是1935年时,至今被重译多次,每一次都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是从上世纪四十年至今,已过了八十多个年头,时间跨度很大,此间翻译出的版本颇不相同,带上了很浓厚的时代烙印。所以在今天的文学翻译界,兴起一股浪潮,即对于这些译本时间跨度大的文学翻译作品,其语言、其风格加以分析探讨,对比各种译本,做出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简·爱》的四个经典中文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目的在希望读者能从比较当中更深入地读懂《简·爱》的中文译本。

二、《简·爱》及其汉译本

《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出生在英国的北部。这一位女作家的家庭很有意思,本是一个牧师家庭,这没什么特别,但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妹妹,一个叫艾米丽·勃朗特,一个叫安妮·勃朗特。如果一时还不能想到这里面有什么意思,那么她们的作品会更有名些,《呼啸山庄》的作者就是艾米丽·勃朗特,《艾格尼丝·雷格》的作者就是安妮·勃朗特,她们三姐妹正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

《简·爱》的故事是讲一个英国的孤儿,在困境中不断地磨难,不断追求尊严与自由,而最终获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热切歌颂了不顾传统旧道德是束缚,而争取幸福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部小说时,英国正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封建思想观念还很浓厚,社会渐渐透露出了一丝反抗的曙光,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带来了一片光明,为女性争取社会地位,为女权运动呐喊助威。《简·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于是它就具备了它的时代价值。

至今,《简·爱》中文译本比较有名的有1980年由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祝庆英翻译本、1993年由南京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黄源深翻译本,以及1994年出版的黄淑仁翻译本、1995年出版的宋兆霖翻译本,还有更早期的1956年由上海市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霁野翻译本、晚期的2003年由辽宁市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戴侃翻译本。各家译本特色鲜明,具有不同的价值,我们且相互比较研究。

三、不同的译本对比分析

经过对诸家不同中文译本的详细对比,可以看出,祝庆英的译本和黄源深的译本最受读者欢迎,而黄淑仁的译本其翻译运用词汇更加丰富,形式多样,变化无穷,这是他的译本的一大特色。下面通过对比,从三个方面对不同的《简·爱》中文译本作出分析。

(一)性别差异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简·爱》的作者是一位女性。这一点不是性别偏见,而是肯定了女性视角的独特,特别是这部小说的内容是写女主人公的反抗,最终获得幸福的经历。在女性主义的作品里面是十分成功,并且占据重要地位的。从这一点上看,翻译者如果是一位女性的话,那么或许更能懂得女性世界的语言、女性世界的内容、女性世界的思想,就更能将《简·爱》的原本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来。我们观察这些《简·爱》的中文译本,祝庆英的翻译本在这一点上就十分有价值,她更能通过自己的女性立场注意并且翻译出《简·爱》原本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二)语言的时代性

其次,是翻译语言的时代性。我们在上文提到自从《简·爱》介绍到中国之后,翻译本络绎不绝,但是前后跨度是相当大的。了解过语言学知识的人一定知道,语言在不断地变化,就像两百年前还是文言文,一百年前有胡适一批人开始鼓吹白话文,那相比于今天的语言,可以说是民国白话,而当下又是最新的汉语语言了。语言在不断地变化,翻译者运用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来翻译,于是形成了不同中文译本的语言时代差异性,比如李译本和黄译本的差别就相当明显。

(三)社会文化的差异

最末,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文化的差异。《简·爱》最早的译本出现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社会文化如何,是军阀混战,是局部三民主义,是白色恐怖,这些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翻译者的思想,影响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词汇、句子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又有了变化,我们热爱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去做《简·爱》的翻译工作,再后来是改革开放,我们才拥有博大的国际胸怀来看待这部小说,真正地翻译出其中的味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在不同的译本中,留下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痕迹。

四、小结

总之,不同的译本一定有其差异的合理性,而这差异的合理性,从翻译角度上看,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简·爱》恰好是这样一个好案例,它的不同译本时间跨度大,恰好能够清楚看出不同译本之间差别的价值所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戴侃译:《简·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霁野译:《简·爱》[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4]黄源深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5]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