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深
摘 要:我们都知道,国内版画艺术一直是传统木刻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在“国,油,版,雕”这四个本应在艺术市场并驾齐驱的模块里,版画市场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版画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目前大众对它的接受还未普遍化,其中有材料、制作工序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原因。而要使版画得到发展,就必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要与人民的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旨在版画和沙龙之间寻找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有成人油画沙龙课程,手工DIY陶瓷制作体验,各类艺术门类通过教学这种形式,让学员一步一步感受绘画制作的过程,最终完成成品,所以我们希望以沙龙这种形式推广版画艺术。
关键词:版画市场;沙龙文化;市场推广;大众普及
一、版画中国市场
版画艺术是一种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门类,自1931年起,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我国开始有了版画创作,那是以木刻版画为主。版画是以各种材料的版材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艺术家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材料上进行绘制,然后使用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最终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复杂多样,呈现的效果丰富多变,有着其他画种所不能拥有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可以说,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形式,通过制版与印刷来完成,具有复数性等特点,而复数性也是版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如同雕塑一样,它不是复制而是复数,每张作品虽然一样,却都有不同之处。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复数的特点能让它广泛传播,使大众接受,也是这个特点容易使大众认为这样的作品不够有价值。所以版画发展的这些年来并没有像在国际市场一样火爆,在国内市场也并不是主流。近年来,中国的版画被认为“不景气”,对于这个问题,在版画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我想就这个问题淡谈我的看法。
首先,相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版画作者剧减,专业版画家和农民版画家越来越少;二是办版画展览很难,靠政府赞助;三是版画杂志少,全国只有一个版画期刊《中国版画》在艰难地生存着;四是版画走进市场很难,相对中国画和油画的市场,版画几乎没有像样的市场;五是版画人比较穷,他们不能卖画为生,有些人甚至要靠画其他的画来“养版画”。
二、沙龙文化和版画的结合
沙龙(salon)的原意为房间中的客厅,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兴盛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文艺沙龙是当时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精英社交文化,孕育于法国贵族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媛贵妇政客名人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均为各种艺术工作者,如作家、戏剧家、诗人、评论家、画家、音乐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会聚一堂,一边喝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经过精心挑选的社会各界名流聚集于贵妇人家中,他们机敏灵动的言谈,才华横溢的才智无不散发着简约迷人、彬彬有礼而又轻松随意的自由和理性的人文魅力。沙龙汇聚了时代最显赫的名士淑媛,社会的浮生万象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沙龙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往日的形式。沙龙呈现主题聚会的形式,业界分明,专业化趋势明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传统沙龙性质上的小圈子精英化沙龙(国家级财经沙龙),更有公民社会议题沙龙、个体生活化沙龙、讲座沙龙(书店、图书馆、咖啡馆沙龙等)、各种专业沙龙(车友沙龙、美容沙龙等)及公益指向主题性沙龙(宣讲社会理念、争取社会支持)。可谓多元化生活,行行有沙龙。而且沙龙一般都是定期举行;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谈锋和灵感;人数不多,某个话题或者爱好的小圈子,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正是这些特点,深受各行各业的人喜爱。
为了推动版画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不少调研,发现国内已经有让油画和沙龙结合这种形式。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在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一些类似的油画沙龙艺术机构,为推动油画的大众认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沙龙定期举办,人们在咖啡厅等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艺术交流、教学等,也深受民众的喜爱。我们让版画和沙龙结合,为一些艺术爱好者或者普通大众牵线搭桥,只要是对艺术有兴趣,我们就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版画艺术、版画教学和版画制作的场所,这里有各种茶点可以提供,集充电休闲于一体。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版画沙龙出现。宣传版画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版画市场的发展。
三、版画市场调查问卷
我们制作了一份关于版画艺术品的调查,在这1000份的调查问卷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收藏过艺术品。从上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画、油画、雕塑都是受欢迎的艺术门类,尤其是油画,大众认识度极高。从对版画的了解程度来看大部分人都是一般了解,大众认识版画也有56.26%,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非常了解版画的占极少部分,而这一部分人也几乎是版画艺术家或者专业艺术爱好者。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在多种艺术门类中,版画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世纪30年代兴盛,直到现在大众的认识度都不高。我们认为在了解渠道上并不缺少,各种传统媒体、移动媒体都有版画的相关知识或者宣传,只是宣传力度没有油画或者雕塑那样影响力大。很多民众油画、雕塑、国画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可能都不会有版画是艺术作品的想法。
调查显示,人们喜欢版画的原因大多缘于版画创作过程中的趣味性、独特的肌理美感、丰富的表现性及装饰美感等特点。实际版画在画面表现力上是非常丰富的,其价值并不亚于油画、国画、雕塑。而那些对版画不感兴趣的大多是因为接触少,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展览接触版画,而很少亲身体验版画的制作过程。大众表示,如果提供一个平台教授版画,有近70%的人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并且有47.2%的人了解沙龙这种社交形式。通过这些数据结合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版画沙龙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对于这种比较新颖的形式,相信也能给版画带来新的活力。从收藏品的价格来看,版画的价格是要比其他画种低的,看上去门槛低应该更容易让大众接受才对,而且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大众的消费能力是完全能够消费得起版画的。但实际情况是因为版画的宣传度不够,而且复制这个观念让群众有所误解,让人误认为版画价值不高。要让版画推出市场,就必须赋予版画一个新的概念,重新让人们认识版画,而尝试版画转型和沙龙结合是个不错的载体。大众对于沙龙这个形式,都普遍认识,大家都接受沙龙这种社交方式,因为气氛愉悦的特点能让人们很好地接受一些思想,共同讨论问题等。我们可以借鉴油画沙龙的模式,也可另辟蹊径。首先版画制作的过程有趣,而且创作过程中的预见性、逻辑性、条理性,使创作版画就像是进行思维体操。结合沙龙文化,在优美舒适的环境里,激起创作的激情,并且创作的版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收藏意义的,他们会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
四、版画沙龙市场实践
我们版画沙龙刚开始的形式是与各类咖啡店或者书店合作,开展版画课程,到后期设立独立的版画工作室,开放给民众并进行版画的教授,在工作室内有版画和版画的一些副产品售卖。我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使人们在休闲娱乐期间创作版画。在如何推广版画沙龙的问题上,我们着力于推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利用微信、微博等传媒工具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快速地了解版画,以及版画的相关信息。我们会与公司、企业、学校、画廊、美术馆、旅游景点以及个人进行合作。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学的方式以及个性化定制,以极具特色的方式来经营;另一方面,我们的客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审美,培养艺术灵感,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传播。
为此我们尝试着和某品牌咖啡店合作教授版画,我们从较易上手的木刻开始,一步一步教授学员各种版画知识,并让其体验制作一=幅版画的过程。我们在木板上参照照片或着自己的创意想法进行起稿,先使用2B铅笔画完稿后,开始着手刻版,要注意刻白留黑,阴刻或是阳刻的刻法,也需利用镜像原理,刻出来的才会是正面。正确使用各种刻刀,刻完后就可以开始上墨。上墨的过程要注意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每个地方都要均匀上墨。之后使用木蘑菇进行印制,力度要均匀,太大容易将纸磨烂,纸张一定要用重的东西压住,不然很容易出现糊版的情况。最后签完版就大功告成。这次活动让人们感受版画的创作过程,体会版画的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最大的是想不到版画创作这么有趣,都非常享受版画创作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版画比起其他画来说更容易上手,多印制的版画可以再赠送亲朋好友,这样用心创作的画作也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版画的印制都得用心印制,每张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都非常热衷将自己印制的画作装裱送给亲朋好友,他们特别享受在优美的环境里创作的感觉,如果累了还有美味的下午茶,为他们补充创作的能量。举办这样的版画沙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除了印制版画外,还让他们把画好的版画通过木板或者丝网印制在红包、帆布袋、衣服上面。我们都在坚持通过沙龙和版画,将版画艺术推广出去,与市场结合为版画市场发展宣传另辟蹊径。
五、结论
版画的形式十分多样,有凹版、平版、凸版、漏版,分为木刻、水印、丝网、铜版、石版及综合版。每个版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能迎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使我们印制的产品集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于一身。全国有众多美术学院都设有版画专业,专业人才众多,市场价值高,版画生态成熟。版画在中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创作方法日趋成熟,又有强大的专业理论作支持。我们用沙龙这种经营模式,能被大众所接受,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版画的教学创作,享受这种创作版画的乐趣,在这种自由与轻松的氛围下可以缓解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下带来的压力。版画同时又是一种“复数艺术”。一张木版画可以重复印制,印制的画可以用来装裱,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并且版画的门槛低,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学习,人们在学习中继承和推广版画。版画沙龙能被不同消费段的人群接受。版画虽然在市场上不受欢迎,不是主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大众认知度底,但它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此举旨在挖掘版画的市场潜力,而版画沙龙是非常可行的一种新的形式。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