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智利特约记者 万戴
“圣地亚哥地震了!”11月20日《环球时报》记者的电话里传来刚刚来到智利的中国朋友的惊叫。脚下的地面开始出现轻微的震颤,身边来往的智利朋友吓一小跳,然后继续淡定地前往自己的目的地。手机里传来的及时推送显示,本次地震震中为阿根廷圣胡安,震级里氏6.4级,智利中部地区震感强烈。接下来的社交平台中的推送,则是智利网友在各个地区拍摄电视、厨具、家具的震颤取乐的小视频。这已经是圣地亚哥进入11月以来第二次发生震感强烈的地震了。智利人的这种从容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地震相关的经验实在充分。这个国家地震之频繁,已经足够让智利人能够淡然地与之相伴相生。
对地震见惯不怪
11月8日,记者正在大学图书馆里查阅资料,身边的智利大学生在为当晚的文艺演出准备节目。突然楼开始摇晃,所有人停止了动作,没有人喊叫,也没有人奔跑,大家静静地等。几十秒过去,一切恢复正常,身边的小伙子继续他没说完的笑话。智利人对地震见惯不怪,因为智利数百年来都保持着“震动模式”。据悉,全球有记录的地震中,大约21%的地震都发生在智利,智利被认为是继日本之后全球发生地震第二频繁的国家。智利地震不仅频繁,而且时常会出现高震级、强破坏的大地震。
智利有记载的强震从16世纪开始,至今为止震级超过7级的地震已超过70次,1960年,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发生了智利史上,也是人类地震观测史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9.5级。地震引起严重海啸,震中附近掀起近11米的滔天巨浪。地震、海啸和非常罕见的地裂现象导致智利南部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海啸也侵袭了夏威夷、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区,导致5700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超过4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之后,智利的地壳活动依然频繁,在2010年(康塞普西翁地区)和2015年(伊亚佩尔地区)分别发生过8.8级和8.4级地震。其中2010年康塞普西翁地震释放的能量要比中国汶川大地震强约16倍。
智利是全球国土形状最狭长的一个,地理位置正处在板块运动非常激烈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南部。此外,智利有约1万公里的海岸线,在地震同时会引发频繁而严重的海啸;智利是全球拥有火山第二多的国家,粗略统计火山总数超过1000座。频繁的火山活动也会带来更多的地壳运动。
火山以及环绕火山的湖泊,是智利最为知名的景致。由于火山数量巨大、活动频繁,智利的地热资源和地热旅游资源(地热温泉等)都非常丰富。
学会与地震相处
由于地震频繁,智利人家里常会备一个地震急救包。不同于亚洲人的防灾包偏重于生存,智利人的急救包更偏重于自救。因此包内食品比例不高,多为罐头和清水,反而多了手电筒、万能胶带、绷带、收音机和电池等物品,便于自己在危急情况下处理伤口、获取救援信息甚至主动探路,而不是被动等待救援。
大多数智利人在地震之后不需要住棚子、搭帐篷,在政府帮助下造起的悬空结构的板房,能够有效避免潮湿、防蚊虫和疫病。拉丁美洲人中性格最为严谨的智利人,甚至还制定了“地震应急房国标”,内附了非常详细的架构图,对支撑方式以及关键部位螺丝的位置、标准都有涉及。
许多地区都有地震纪念碑
在智利的许多地区,都建有地震死难者纪念碑。在街头问起智利朋友,他们记忆中比较知名的一座,是在智利南方康斯蒂图西恩地区的2010年瓦尔迪维亚地震纪念碑。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使智利南部海岸满目疮痍,伤亡人数超过700。这个纪念碑的建立,不是为了记述灾难,而是为了凭吊同胞。
智利还有一种特殊的“纪念碑”——在地震中受到损害的文化遗迹,如智利国家博物馆、瓜瓜维大教堂、圣卡门修道院等。一次次的地震在这些享誉拉美甚至全球的文化瑰宝身上留下了伤口,有许多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修复。智利人把这些也当做地震的伤疤,在参观这些遗迹的同时,也回味一下这些年经历过的那些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