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越来越发达,综合国力渐渐强大,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现今轻声是否列为第五类音调颇有争议,有的认为,轻声实在是应该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成为汉语普通话的第五种调类还有的人认为轻声不是第五调类,这似乎已是一个不需要争辩的问题,现本文针对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进行深入探究,找出答案。
[关键词]汉语;轻声与声调;区别
近世纪以来,汉语中轻声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轻声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现象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能结构单位,一种不可或缺的指称区别手段。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一、轻声与声调的概念
1.轻声的定义
轻声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现象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能结构单位,一种不可或缺的指称区别手段。自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先生在《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中第一次提出“轻声”的概念首开轻声研究先河以来,轻声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成为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聚焦领域。在以往的轻声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关于轻声的读音、作用和分类,轻声的声学性质,轻声的属性定位,轻声产生的时间、原因和机制,方言中的轻声等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涉及了轻声的教学和规范问题。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语音学的范围之内,而从它的形成机制、功能、句法和语义等角度来研究的相对比较少,从而也就未能很好地将轻声现象和句法语义等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1)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如现行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小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2)轻声与轻音是两个小同的语音学概念。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小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
2.声调的定义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又叫字调。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则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反之声音越低。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少,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样就造成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声调。
二、轻声与声调各自产生的原因
1.轻声产生的原因
轻声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上的细微差别的一种语音现象,山于语音本身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现代人构拟古音韵系统的方式和手段的小确定性、小完善性,对于轻声产生的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假想性和无可验证性。即便如此,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区别轻声和声调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1)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发现,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山于表达的需要,和和在它的前而或后而加上一个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语素。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
(2)轻声的产生与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相关。我们知道,人的发音器官由口腔、喉头、声带和肺及气管三部分组成。按照肌肉紧张原理,每发一个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次,每一块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实验证明,当舌位处在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度是最小的,即是最省力的状态。声学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e移动。因此,人们认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减轻发音器官的紧张和疲劳,或为了省力,在能让对方听明自的情况下,把双音节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
(3)语言美感的需求产生了轻声。人们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介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林、起伏有致,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声调产生的原因
(1)上古汉语声调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中外学者在讨论汉语声调起源方而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是“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声调源于韵尾,目前在中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观点是:上声源于某一韵尾,去声源于-s尾。
(2)汉语其声调是后起的。从亲属语言来看,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如羌语、嘉戎语至今没有声调,根据古藏文、缅文资料,古代藏语、缅语也没有声调,藏缅语言声调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辨义功能山弱到强的过程。山此可以设想,汉语与之类似,其声调也是后起的。
三、轻声与声调在汉语中的作用
区别不同的构饲方式汉语合成词的构造主要有复合、附加和重迭三种方式。其中复合式和附加式有时容易混淆。两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体现基本意义的词素相结合,如“学习”、“三角板”,后者是体现基本意义的词素和体现附加意义的词素相结合;区别词和词组有山部分文字形式相同的词和词组不易区分,利用轻声分辨是一种简便的方式;区别不同的句法结构有些不同的句法结构是从轻重音上表现出来的;区别意义;区别疑问代词的不同用法。
四、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是不可行的
目前在轻声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轻声与非轻声词的分类问题。通常在一般的教材中把轻声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有规则的轻声词;另一类称之为无规律可循的轻声词。
轻声是一种音义变调,主要因义虚或意轻而致音轻,是一种音变现象;而调类是指宇调的类,所以轻声不具有声调音位资格。国语运动以来的绝大多数语言学家以及我国权威辞书历来都不主张把轻声作为第五调类。所有的轻声宇都有原宇调;所谓轻声辨义,其本质是弱读辨义,所以轻声在音位上应纳入轻重音音位系统;一些重要辞书为一些宇单立轻声宇头,是出于经济、简明的口的;《汉语拼音方案》列出轻声的标号,是为了更好地给汉语作品标音或者说是为汉语拼音工作服务。所以,主张把轻声立为第五调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轻声不是第五调类。
五、结语
轻声在汉语日语中并没有一种固定得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不同地区有变化不定的发声习惯;声调却是相对有一定规律的,且不同的声调决定了不同的词义。所以,主张把轻声立为第五调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今后我们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找出规律,给轻声一个科学严密的界定,进而为语言规范化,为汉语学习以及推广普通话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红.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J]怀化师专学报,2003,(3).
[2]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J].中国语文,2006,(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