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旭,刘 云
(1.西北师范大学附中,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崔旭1,刘云2
(1.西北师范大学附中,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文章利用《甘肃发展年鉴2014》等统计资料中相关数据,在介绍甘肃省城镇化与三大产业结构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对策建议:(1)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育新型经济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2)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逐渐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产能;(3)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旅游文化等新兴的第三产业。
城镇化;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甘肃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与三大产业结构与比重的变动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时空秩序的重新整合,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国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增加到2014年的54%,城镇人口从2014年的7.58亿预计会增加到2050年的10.5亿人,据估算2050年城镇化将增至76%。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会带动就业率大约增长2.4%,因此,城镇化建设引起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动。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4.41%提高到2014年的44.4%,增长了29.99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变化?我们依据《甘肃发展年鉴2014》中城镇化与三大产业的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及三大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予以定量分析。试图通过研究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欠发达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和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城镇化水平亦称城市化率或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采用单一指标法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即用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4.41%提高到2014年的44.4%,增长了29.99%。
(一)甘肃省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
受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政策倾向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全国较低。自1978年以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增长阶段(1978年—1989年),城镇化率从14.41%提高至21.38%;稳定增长阶段(1990年—2000年),城镇化率从22.01%提高至24.01%,仅增长2%。;加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4.04%提高至2014年的41.68%,增长17.64个百分点。1978年-1989年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因此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极其缓慢且保持在17%左右;1990年—2000年城镇化水平较前期有所上升但增速平稳缓慢;主要原因在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提出之前,国家实行梯度发展,相比较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2000年以来,折线变化幅度较大,说明非农人口比例较快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速率较快;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甘肃省发展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解决温饱之后,进入小城镇和大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城镇化率增加速度很快,但与全国相比较城镇化率仍然较低。
(二)甘肃省城镇化建设地区发展不均衡
2014年甘肃省14个地市城镇化率柱状图
如图所示,2014年甘肃省14个地市间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嘉峪关市的城镇化率高达93.41%,兰州市城镇化率也达到80.34%,金昌市、酒泉市、白银市城镇化率较高,而发展较差的陇南市城镇化率只有23.37%,天水、平凉、庆阳的城镇化率也仅在30%左右。甘肃省内部的市州彼此之间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近几年甘肃省经济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 836.82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约8%。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优化。2014年甘肃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可以预见未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将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1978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41%、60.31%、19.28%。2014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836.82亿元,三大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18%、42.80%、44.02%,第一、第二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具体而言,1978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下降7.2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7.5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4.74%。因此,甘肃省三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束缚大量劳动力。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全国为9892元,甘肃省仅为5736元,相差4126元。甘肃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4%,就业人员总数1504.97万人,201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91.86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9.26%。由于第一产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动力滞留无法转移,影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1983到200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有一个较大的回升,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持续增长。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1998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此后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在就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甘肃省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7大支柱行业石化、有色、电力、冶金、机械、食品和建材工业中,除食品工业外,都属于重工业。这些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但金昌、白银、酒泉等地市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经济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工业企业以开采、原材料供应和初级能源加工为主,位于产业链低端,而这些企业所在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比较松散,难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加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及长期的超强度资源开采,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3.新型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2014年甘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0.77亿元,但新兴的金融保险、信息、旅游、卫生及社会公益服务、中介等现代服务部门的发展却一直滞后,从而影响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2013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24.69%,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8.5%低13.81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第三产业产值为3 009.01亿元,在全国各省区第三产业产值中位于倒数第五位。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
四、甘肃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
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城市功能得到提升,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最终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城镇化促进第一产业的优化调整
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会吸纳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2013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40.12%,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9.26%。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被解放,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2013年第一产业产值达到844.69亿元;第一产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一些企业原材料来源问题。甘肃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8.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174.93亿元,牧业总产值达到268.43亿元。第一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城镇化的发展能使这些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使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从而吸引第二产业相关企业向城镇集中,形成集聚效应,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劳动力成本下降,也为第二产业的相关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三)城镇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要城镇为市民提供许多配套服务,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金融证券等。因此,促进了诸如此类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镇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集聚于城镇,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甘肃省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如下对策建议:(1)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依靠发展较好的地区和产业带动落后地区与产业的发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潜力大以及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地区,形成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2)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石油化工及采掘业、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逐渐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产能;(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旅游文化等新兴服务业。
[1]夏泽义,赵曦.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08).
[2]韩雪,吴佩林,董文龙.山东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11).
[3]杨胜刚,杨建模.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03).
[4]郝俊卿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5]祁林德.浅析如何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J].产业经济,2013,(03).
(编辑:刘国华)
F320.1
A
1673-9019(2016)21-0018-02
2016-08-22
2015年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项目“甘肃农村高中辍学现象及政策调试机制研究(GS〔2015〕GHBZ034)”;201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提升甘肃核心城市竞争力的产学研纵深协作研究”(2015B-087);2013年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13YD083)。
崔旭(2000-),男,山西夏县人,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刘云(1981-),女,河北邢台人,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