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良荆涛李金龙
新时期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研究*
赵维良荆涛李金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诟病,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基于已有的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必然是“社会人文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城市发展模式必然是集低碳目标和生态理念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低碳生态城市;演进动力;路径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强劲的工业发展速度,空前的城市化速度与规模,使得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断增大,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全球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推动城市、地区的高速发展。资源枯竭、人居环境恶化、社会矛盾激增等城市发展问题的凸显,成为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屏障。
可持续发展模式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社会各界对城市该如何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人们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当前在生态文明时代和城市社会时代背景下,城市转型的唯一可行路径和文莱发展模式。以低碳为目标,以生态发展为理念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成为新时期现代城市跨越发展鸿沟、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瓶颈的重要途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新认识和新实践。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新内涵,在此背景下,除了探析城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的基本概念外,其内涵外延是什么,如何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路径及探寻城市转型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明确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框架是什么,该如何指导城市的发展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低碳生态的城市模式由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成败,是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是承载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文明的延续、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城市的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就是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趋势相辅相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保障。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更是一种人类文明推动下的多样化的动态系统。仇保兴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到来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指出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文明演进的方向所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更成为全球城市转型的普遍共识与时代主题。
(一)新时期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仇保兴将“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两者有机结合,提出的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在相关领域得到众多学者的引用,他指明低碳生态城市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相互联合交叉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同样,在理论与实践中,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有学者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探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如沈清基、安超等指出低碳生态城市是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郝文升、赵国杰等认为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碳发展为中轴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文献的回顾可知,低碳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中实现多要素和谐共生共融的动态发展着的复合体,是城市发展中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协调平稳发展的复杂系统。因此,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中,人和自然互为主客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基于以上内涵的论述,本文将透过人的能动性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三个子系统来探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外延。
自然系统的生态化,涵盖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指人类活动要充分尊重自然的演进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在自然生态系统内有序开展人类活动。古代“天地者,生之本也”“道法自然”的哲学生态观表明自然是一切的本源,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法则将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融合,因此,自然系统的生态化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人文等环境和谐发展的本底。
经济系统的绿色创新,涵盖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一方面,生产领域低碳化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绿色消费是指通过健康、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习惯引领城市经济的发展,强调低碳文明、适度节制的消费理念,避免消费层面的铺张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消费与环保相结合的新型消费模式。最终,以生产领域的创新发展、消费领域的绿色环保为导向,以“十三五”生态红线为准则,实现能源、物质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循环合理利用,用较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人文系统的和谐共享,社会人文与自然、经济层分别构成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精神和物质结构。人是城市生态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城市的发展由人统领,外在呈现为生活状况、文化气息、社会认知、精神面貌、社会关系等社会人文要素。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和高品质的生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共享的社会人文环境赋予了人们理性的消费观念、生态文明意识,成为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精神元素。
综上所述,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协同共进的城市发展模型,其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特殊而复杂的逻辑关系(见图1),应将其统一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型内,把三者视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荣共生的有机整体,不可有所偏废,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低水平的、不健全的。只有通过城市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人文系统的良性运转,才能迈向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之路。
图1 低碳生态城市内涵逻辑关系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特征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包含了低碳发展的方式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但是“低碳”“生态”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种发展理念的高度融合,协同演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第一,复合性。一方面,在发展内容上,低碳生态城市既具有低碳城市节能减排、高效发展的特性,又具有生态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地理空间结构上,其复合性表现为“城市”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在空间上进行了延伸扩展,是城乡复合共生的系统。因此,低碳生态城市是多领域、多维度推动的、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复合理念。
第二,开放性。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的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要素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存在,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即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资源的交换以及发展方式、目标的沟通协调,如地区政府与企业之间协调、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能源的转化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层面的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必须具备开放的特性,打破城市区域的分割,实现低碳生态建设的跨区域合作与交流,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网络化。
第三,动态性。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呈现出逐步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性演化的趋势,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中,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实现城市的运营与自然相协调,人与自然的相平衡。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
1.理念政策层面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始终是人类社会的追求,面对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低碳经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成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不变的思路,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APEC蓝”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样,绿色发展也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发展理念,为我国向低碳城市生态文明不断推进做了重要战略部署。基于此,《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方案相继出台,并融入地方城市发展的规划。
2.推广实践层面
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生态城等一批生态城市的建设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201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把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作为发展低碳城市试点,目前,已有6个省36个城市加入了低碳城市试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城市居民的低碳理念的形成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全国能源消费中,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上升,2014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与2001年比,煤炭消费量下降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同时,绿色建筑、环保交通、生态工厂等低碳生态的新思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等工程项目给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技术创新层面
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低碳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节能、绿色、环保的创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低碳技术在园林景观、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技术创新思路促进了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创新良好平台的搭建,如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海汇集团牵头成立的循环型低碳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凝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汇集了领先科技,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城市病”问题开始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多种矛盾的突发期,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低碳发展、生态建设问题仍然突出。
1.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近年来,大气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雾霾”“污水”等词汇时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中,生态环境问题严峻,情形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一般”,在246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3%。2014年,对全国161个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结果显示,多达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仅有1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新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是损害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也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首要难题,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路任重道远。
2.系统性政策缺乏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计划—实施—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有效的系统性政策的推进。随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低碳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然而在政策的执行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政策的规划完成效果往往不佳,出现以偏概全、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现象。同样,引导性政策的缺失,使得有些城市忽略了客观需求而盲目跟风,从而出现生态城市建设趋同化状况,特别是有些城市盲目追求新项目、新设备,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规划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得低碳生态城市成为弃“旧”求“新”、建设生态新城的运动,忽略了建成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因此,系统性的引导政策、监督政策、责任机制、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
3.技术原创动力不足
技术创新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清洁低碳的能源技术、传统能源的改造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盐碱地改造技术等先进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但是,许多行业依赖于现有技术的稳定性而忽略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展,特别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成本较大而国家相应的激励机制、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低碳生态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碳技术、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其中,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和环境从而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是重要原因。
4.能源结构不合理
能源结构的调整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低碳经济、生态工程的推进,天然气、电力、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优质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升,但是其所占比例仍然较低,煤炭仍旧是我国消费的主要能源,2014年我国水力发电量占世界的27.4%,居世界第一,但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仅为8.1%,而原煤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却高达66%,远高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集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于一体的复合系统,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人文系统协同进化的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的完善、能源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演进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主导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主导者,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主体,发挥着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作用,因此,政府的理念和行为对城市的低碳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样,在协调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各级政府具有充足的资源优势和公共权力,理应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到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考核评价、监督监管等作用。
2.市场推进
低碳生态城市由众多要素构成,其中某些要素不仅包含了公共物品的属性,需要由政府实施,而且还包含了资源资产属性,就需要由市场规律推进。一方面,充分的市场竞争是资源要素有效流动的驱动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有效降低行为主体的寻租隐患,因此,市场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3.企业合作
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城市繁荣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污水、废气等污染物的直接制造者,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企业既是建设者也是被治理的对象,因此,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角色的作用发挥事关建设的成败,企业承担着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职责。
4.公众参与
公众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城市的生态环境事关每一位公民,因此,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其生态环境权利的实现得益于“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的建立,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和自觉履行环保的义务。
此外,文化习俗、教育、外部环境也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构成了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演进动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公众等主体的多方面努力,多方位的协同共进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传统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方式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备受诟病,而低碳生态城市的提出给城市转型、现代区域治理指明了方向。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把城市看作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强调“人—自然—经济—社会—城市”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基于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把握,本文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城市构建低碳生态发展路径进行如下探讨。
1.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因此,地方城市在探索低碳生态发展的道路时,要充分了解地方实情,避免盲目照搬外部发展方式,在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2.促进城市运营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动态发展
有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将原有的城市发展策略和管理框架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以此引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运营管理体制应随着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动态推进,保证城市建立长期有效的体制保障。有效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应是“制定—执行—评估”的有序开展。第一,政策制定层面,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善并制定有关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权威性、导向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发展和规划有法可依。第二,政策执行层面上,应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完善责任落实、监管检查机制,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第三,政策评估层面,应以效率和公平为准则,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并完善激励惩罚机制。
3.统筹兼顾,注重城乡联动、城市联盟的发展模式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要强调城市发展的全局观,要统筹城市内部发展的联动性和外部发展的互助性,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包括:一方面,注重城市内部“城市—乡村”的一体化发展,避免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分割,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强调城乡联动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城镇化良性推进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本着开放互助的原则,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城市联盟模式,强调在低碳生态发展中,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共同治理。在低碳生态建设中,城市联盟的发展在空间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实现跨区域的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
4.加快技术推广,构建创新研发平台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技术研发及推广,应该积极开展异地低碳生态项目的试点工程,大力普及并推广成本低、价值高的低碳生态技术。在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鼓励有关低碳、环保、生态产业和技术的创新将是推动低碳生态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在资源和风险承担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建议以政府为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加入低碳生态项目的创业和创新工程,并设立相应的扶持奖励机制,挖掘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原创力和潜力。
5.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智慧
只有低碳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得以有效实施。居民是城市发展中的建设者和城市文明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公众参与是未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强化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公益事业等多方位多层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学校、公益事业单位、社区、非正式组织等机构的宣传教育作用,逐步培养居民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强化企业低碳生态的经营模式,营造社会低碳生态发展的氛围,不断丰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智慧积累。
[1]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2]武静静,柴立和,赵晶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新模型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5,(5).
[3]钟永德,石晟屹,罗芬,等.杭州低碳生态城市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6).
[4]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5]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
[6]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7]李迅.中国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与践行路径[J].上海城市管理,2012,(3).
[8]付丽娜,贺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9]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10]郝文升,赵国杰,温娟,等.低碳生态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4).
[1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12]Bert J M de Vries,Arthur C Petersen. Conceptu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Assessment Methodology Connecting Values,Knowledge,World Views and Scenario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4):1006—1019.
[13]马晓虹.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发展启示[J].建设科技,2015,(11).
[14]赵弘,何芬.论可持续城市[J].区域经济评论,2016,(3).
[15]蒋艳灵,刘春腊,周长青,等.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J].地理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柳阳)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City in the New Time
Zhao Weiliang Jing Tao Li Jinlong
City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for a long time,exploring the new city development model to make city more sustainable is an important way continuing human civilization.Tradi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been questioned,the notion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global consensus and era theme.Based on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urban development,such as Low carbon city,garden city,green city,etc,it has bee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to explore new city development mode.In the new time,the city must be the compound system of“3D”,which assemble the social humanistic system,the natural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system,the city mode must be the model of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which couple low carbon targets and ecological concept.
Low—Carbon Eco—City;Evolution Power;Path
F290
A
2095—5766(2016)06—0107—06
2016—07—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项目“城市群网络结构及效应研究”(2014M551119);大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要素集聚推进大连城市发展研究”(dlskzd2014036)。
赵维良,男,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大连116029)。荆涛,男,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大连116029)。李金龙,男,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大连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