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非,马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1.附属第四医院药学部,沈阳 110032;2.药学院第四临床药学教研室,沈阳 110122)
·短篇论著·
800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in 800 CasesofTypeⅠIncision Operation
刘亚非1,2,马海英1,2
(中国医科大学1.附属第四医院药学部,沈阳 110032;2.药学院第四临床药学教研室,沈阳 110122)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共800份,对患者一般资料及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标等进行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医院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应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与预防性应用给予同样重视,才能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随着医疗卫生部门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及药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管理效果,本文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800例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1 资料来源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出院并归档的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800份。
1.2 方法
查阅病历并逐一填写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登记表,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科室、主治医师、入院和出院时间、临床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药物过敏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疾病转归、医院感染等信息,根据用药情况将病例分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和未用抗菌药物组,分别进行汇总分析,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选药品种、用药时机、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用药合理性的评价。
1.3 评价标准
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判定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组:(1)病历中的主要诊断或次要诊断为感染者或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中而应用抗菌药物的;(2)术前未用或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3)术后因切口感染或具有感染的症状/体征而应用了抗菌药物的。其余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切口感染依据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判定。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以原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7号《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为依据,即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符合以下3项判定为预防性应用合理:(1)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2)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3)用药品种符合上述文件规定。其余均为不合理。
1.4 数据处理
数据录入Excel 2003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1 一般情况
8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中,男312例,女488例;患者年龄7~84岁,平均年龄49.23岁;住院时间3~58 d,平均住院时间9.65 d。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87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5例,未用抗菌药物688例。不同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具体应用情况见表1。86.0%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内未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仅3.12%,达到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不超过30%的要求。每月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性使用率情况见图1。
表1 不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n(%)]
图1 每月抗菌药物治疗性及预防性使用率
2.2 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87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中,因切口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15例,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用药的72例,其中肺炎35例,泌尿系感染18例,静脉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蜂窝织炎2例,慢性胆囊炎1例,软组织感染1例。应用的抗菌药物共5类,19个品种,98例次。联合用药11例,其中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30例次,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68例次,无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仅为2.94%(2例),远低于卫办医政发[2013]37号《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中送检率不低于50%的要求。
2.3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共涉及9个品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第1代头孢菌素,使用10例次,占40.00%,其主要品种有头孢硫脒、头孢唑林。单环内酰胺(氨曲南)5例次,占20.00%;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5例次,占20.00%;青霉素类2例次,占8.00%,分别为阿洛西林、磺苄西林。其次是第2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各1例,分别为头孢丙烯、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各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手术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对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应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干预措施,包括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处方权锁定,特殊情况应用抗菌药物必须进行审批,每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并反馈、公示等,使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09年的100%[1]下降到3.12%,但是预防性应用的合格率仅为16.00%,说明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仍然存在误区。因此,医疗机构应更加重视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培训教育,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合理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抗菌药物滥用问题,这样即使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从图1可见,每月抗菌药物使用率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治疗性抗菌药物每月使用率在1月至4月及12月较高,这可能与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较高有关。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则在7、8月份较高,这是由于部分医生认为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切口感染,因此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增加。
与2009年相比,我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下降至3.12%,使用率较低,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格率仍然不高,其中用药疗程合理率为20.0%,术后普遍用药时间较长,实际上,手术后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相反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会大大增加耐药菌产生的危险,并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用药时机合理率为64.00%,主要问题是术前未用药而术后用药,手术后用药细菌有可能已经侵入组织并开始繁殖。有文献报道[2],手术后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用药品种合理率为64.00%,存在问题包括使用头孢丙烯胶囊等口服剂型以及青霉素类药物作为预防用药,由于口服剂型吸收时间相对较长,另外麻醉药物引起的肠道麻痹会导致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能保证在手术切口前0.5~2.0 h的预防有效期内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因此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推荐口服给药。而青霉素类药物对于手术切口预防用药针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另外青霉素类大多半衰期过短,且一旦过敏后果严重,价格相对较高,因此选择青霉素类药物不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目前,医疗机构对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问题普遍比较重视,相关文献报道较多[3],但大多忽视对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监管。通过对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发现,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普遍存在着用药指征把握不严、用药档次较高、微生物送检率低等问题,如无感染指征的血栓性静脉炎应用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奥硝唑治疗等。因此,重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问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同一病区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议应轮换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过程中,通过行政干预,使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但用药合理率仍然不高,存在着预防用药选药不当、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时间过长、治疗用药指证把握不严、用药档次过高等问题。说明医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应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与预防性应用给予同样重视,才能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1]马海英,李玉兰,高晓非.51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2010,29(12):1654-1655.
[2]Garey KW,Dao T,Chen H,et al.Timing of vancomycin prophylaxis for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Antimicrob Chemother,2006,58(3):645-650.
[3]蒙光义,高春燕,王冬晓,等.我院1 283例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42):3961-3963.
(编辑 陈 姜)
R978.1
A
0258-4646(2016)02-0180-03
10.12007/j.issn.0258-4646.2016.02.022
刘亚非(1983-),女,主管药师,硕士.
马海英,E-mail:cmu4h-mhy@126.com
2015-01-19
网络出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