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松蔚
如果一定要传播有关抑郁症的知识
文_李松蔚
一
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是:一个人自杀了,这个人生前曾被诊断患有抑郁症(或者仅仅有过抑郁的表现),这两桩事实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建立因果联系:他是因为抑郁症才自杀的。但,这只是一个猜测,未必是事实。如果不是为了特别的目的(例如司法),外人做这些猜测并没有什么必要。
二
一旦一个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其他人(通常是自认为“不抑郁”的那些人)就以一种沉痛而热切的口吻,开始传播关于抑郁症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
1.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2.这种病治疗难度大,好医生又很少;
3.这种疾病让人处于极度的身心痛苦中,作为“正常人”的你们无法理解;
4.不要跟病人讲道理,他们很难被说服;
5.有时候病人看上去很开心,不要相信,这只是他们的伪装;
6.病人有自杀倾向,你们要多关心他们。
三
上述说法,有很多是似是而非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些分享虽然对于使大众熟悉“抑郁症”这个名词有好处,但它把“抑郁症患者”从大众当中划分出去,变成了一个极端人群。被当作病人的人,会从这些分享中得到温暖和理解吗?而自认为正常的人,会更容易与前者相处吗?假定上述观念真的深入人心,每个人—尤其是被当作患者的人与他们身边的人—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吗?我表示存疑。
四
综上所述,这些关于抑郁症的分享是不准确的、无益的,如果再加上对一些自媒体分享动机的私心揣测,这些内容甚至是让人有点不舒服的。
如果一定要传播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知识,我建议传播以下内容:
1.“抑郁症”是一个诊断标签,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
2.目前,我们对于这种病的认识和治疗的医学手段都很有限,但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有一些治疗方案帮助很多人摆脱了这个诊断标签,并且它们安全有效,副作用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形成药物依赖,也不会让人失忆或变成白痴。所以,一旦你怀疑或确信自己得了抑郁症,首先试一试寻求医学的帮助。
3.无论有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人和人都可以交流,沟通相互的情感和思想,就像无论有没有被诊断为糖尿病,人和人都可以交流一样。
4.在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自杀倾向”只是症状之一,并不意味着被诊断的人一定会有自杀倾向,更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自杀。
5.我们关心一个人,不应该只是因为他/她可能有自杀倾向。
6.即使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也有开心的时候(即使他们心里仍有悲伤),并不一定是强颜欢笑。在任何情况下,把别人的开心当成“伪装”,认定是一种(诊断标准上没有的)症状,我认为都过于武断,并且缺乏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