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男人不带娃,不如唤醒他们内心的“小孩”

2016-11-21 11:23梁明明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果果玩法父爱

梁明明

很多妈妈谈到家庭中“父亲缺席”的情况,都会感到愤愤不平。但当我们放下焦虑和抱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男人并非不愿参与育儿,而是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做。

自从一次家庭旅行回来,先生就爱上了陪女儿玩。这种变化可谓神奇,要知道,以前他可是个白天忙工作、晚上玩电脑的标准“隐形爸爸”。

女儿和爸爸在一起时,总有花样迭出的新玩法。爸爸会带她去爬树、踢足球,甚至不顾弄湿衣服鞋子在雨后的草地里欢畅蹚水……看到孩子跟爸爸玩得乐不可支,我发现,那个平常严肃认真的大男人俨然变成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我对先生“不管孩子”的抱怨、“没有爸爸样儿”的指责,都在把他的陪伴心越推越远;那些曾经被我禁止的“出格”玩法,正是父爱陪伴不可或缺的创造力。所以,我必须做出改变。

陪伴孩子时,邀请爸爸重回童年

曾经我会这么说:“你也不说带带孩子,我都快累死了!”

现在我会这么说:“孩子喜欢和爸爸一起玩这个玩具。”

有多少妈妈和我一样,曾经用“你”信息指责过孩子爸爸?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激发一个人的主动性。陪伴孩子玩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何不创造一个欢乐的陪伴氛围,邀请爸爸一起玩呢?

两岁半的果果迷上了玩磁力画板,看着她随意画出的图形,爸爸表示十分赞赏,我认为唤起爸爸心中“小孩”的时机到了。于是我和果果首先开始玩“你一笔,我一笔”的游戏,很快,爸爸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加入了我们的游戏。父女俩发明出很多玩法,什么我画棋盘你下棋,我画大猫你画小猫等等,玩得不亦乐乎。一个简单的玩具,成了两个人的游乐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成了父女专属游戏。

不插手他们的游戏

曾经我会这么说:“你怎么又让孩子把衣服弄脏了?”

现在我会这么说:“孩子玩得这么开心,咱家只有爸爸能做到。”

很多时候,并不是男人不愿意靠近孩子,而是我们习惯性地指责,把他们的热情拦在了门外。心理学中说的“习得性无助”就是指:如果多次试探一种行为而得不到预期结果,就会放弃接下来的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总觉得自己带不好,男人当然就会在带娃这件事上提不起精神。

带孩子出去旅行时,先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玩开了”。漫漫旅程,他能给果果讲出自编的故事,果果喜欢到可以背诵下来;他可以为果果做出石榴汁、小风车、吹泡泡玩具,成了孩子眼中的“魔术师”;他还能牵着果果的手,带她在山间、路边认识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更能用大男孩的方法逗得孩子乐翻天!

在此过程中,我没有用“这样不卫生”“这样危险”去限定他们,把孩子完全交给了爸爸。有这么一个体格上可以保护孩子、内心上做孩子玩伴的角色,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不论爸爸在哪里,都在孩子心里

曾经我会这么说:“出差这么久,孩子都快忘了你长什么样了。”

现在我会这么说:“每天晚上孩子都期待和爸爸打电话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构建自我,他们需要来自父亲的关心认可和情感支撑。即使无法陪在孩子身边,父爱依旧可以借助声音、视频传递给孩子。这时,需要妈妈帮助孩子,用各种方式和爸爸建立跨越空间的情感连接。

在童书作家贾尼笔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做邮差的父亲每天在外奔波,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于是他就为女儿写了很多故事,每天晚上在电话中给女儿讲一个故事。女儿虽然无法常常见到父亲,却可以每天听到爸爸写给自己的故事,她可以感受到父亲写故事时倾注的爱与耐心,也能通过父亲的声音不断地确认:我是被爱的。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并不是以责任之名去拉扯他们,也不是用父爱的重要性去束缚他们,而是用我们的智慧为家庭营造亲子之间的欢乐场景。父子间的真心互动,胜过千万句苦口婆心的说教。也许只有孩子具有这种魔力,让男人可以卸下盔甲,在玩耍中回到童年。

猜你喜欢
果果玩法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排排坐
父爱如山
好奇怪哦
父爱在哪里?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沉默的父爱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
逗逗的绳子
看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