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能够高效解决传统行业中面临诸多困难。以慕课、微课、SPOC等为代表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的创新模式,它们能够体现出互联网教育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教育共同体、转变教育方式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等,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理念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传统教育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MOOC(慕课)、微课、SPOC等。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既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传统教育方式、理念造成巨大冲击。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教育平台更加便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或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多元。2015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互联网+”行动指南,明确把“互联网+”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在教育等领域互联网教育之所以迅速发展,其背后有促使教育改革发展的、适合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
1互联网教育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教育者执著追寻的目标。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下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中小学师资等优势资源集中在个别城市重点学校,高校更是把人、财、物等优势资源集中在985或211大学里。教育没有成为大众共享的资源,没有真正成为公益事业,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霍拉斯·曼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能够培育人的平等意识,塑造人的平等观念,引导人去实践平等的理念,践行合乎价值标准的行为。实现教育公平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发展。互联网教育能够服务于各类人群,不分国别、地域、种族、性别等,共同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所有人都有权利地参与到互动式互联网学习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学可以通过翻转课堂、MOOC等互联网学习途径获取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的学子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获得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学习历程,提升综合素养。互联网教育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采用多样的手段,广泛拓展教育渠道,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对于学生而言,名校、名师、名课的零门槛,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方式随时随地学习。世界各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教育”将获得充分地挖掘且充分地展现,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无国界化。“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界、地区、种族、信仰等的界限,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主地参与学习与讨论,能够按照各自的需求,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维护个体平等的学习权,推进教育公平。
2互联网教育能够构建教育共同体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共同体的支持,教育共同体包括世界各个大学之间、大学与政府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等多个维度。“互联网教育”作为纽带将各个教育主体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共同推进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教育共同体是师生共谋的集体,是成员彼此平等、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生活空间,这种生活是师生、生生共同协作的过程。在“互联网教育”共同体中,通过学习者彼此的理解、宽容以及包容,最终,可以形成互融的一个教育共同体,这必将有助于学习者的发展。
通过“互联网教育”教育共同体,能够塑造学习者良好的品性。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在“互联网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在集体中建构多样的关系,使得学习者由于能够利用他者的眼光来看待自我,而且能够理解和感受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是必须做的。学习者在“互联网教育”学习过程中,能否善于给自我提出要求,能否在此基础上感受对他者的义务、责任,从而感受对自我所应当负有的使命,这些都将取决于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他者、集体以及社会的眼光来看待自我。
3互联网教育能够转变教育方式
“互联网教育”在于创造一种求知的气氛,营造全新的教育生活,在探讨中,追问永恒的真理,感受其中的乐趣。探究的过程既是思想者之间交流的过程,也是激发内在潜力的过程,这种气氛,能够调动人的活力,激发社会的求知欲,推动整个文化的进步。“互联网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由课堂外向内的转化,营造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互联网教育”倡导合作、共处、理解的教育生活,引导学习者在交流与合作中去把握真理。“互联网教育”建构师生全新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教育形式,代之以学生参与研讨为主的全新的师生交往方式。学生的学习自由获得充分地尊重,教育共同体中的公民身份得到真正地展现。
“互联网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确立新型的师生教育生活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的身份,突显自我的优势,扩大自我的影响力。教师只有积极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艺术,才能坦然地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成为在线学习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崇者。“互联网教育”提倡一种“关系生活”,在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搭建一种关系紧密的教育生活方(下转第64页)(上接第29页)式。在这种多维的关系建构中,可以培育参与者的关系思维。通过体验多维的教育生活,在与他人建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者理解关系的意义,充实个体的精神生活。学习者的精神之所以有其特点,正是由于这种观念形成的方式。
4互联网教育能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互联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媒介,能够很好地传承不同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能够共同浸染在浓郁的广域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之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风向标,对一切文化都做出反应。“互联网教育”能够展现不同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而不是泛泛地呈现。在这个平台之上,需要各国学校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展现本国优秀文化的在线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等,能够增进世界各国间彼此的了解,传承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更新与创造。
“互联网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互联网教育”建构的目标、技术与模式均能够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只有打造一个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的“互联网教育”教育平台,才能在众多学习平台中脱颖而出,获得学习者的青睐,才能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网络化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奉云云(1979.9-),汉族,女,四川绵阳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王乔峰,等.“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