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6-11-21 08:09西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生源城镇新生

摘 要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安徽师范大学200名大一新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新生的整体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来自城镇的学生的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适应原指有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活动,最终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关于适应的心理学含义,国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趋向于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大学新生指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入学三个月的大一新生。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是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对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各大高校对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应提高关注。本研究则希望进一步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探查,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为高校的心理辅导提供理论的依据,使大一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快乐地学习成才。

1研究调查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为安徽师范大学2015级的200名新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为94%。城镇80人,农村108人。

1.2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是由方晓义、沃建中主编。《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测查中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工具,共60个题目,七个大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该量表题项均为5 点式:1( 不同意)~5( 同意),总体信度为0. 91,具有良好的效度,适合大学新生的测量使用,以T分数和百分等级呈现个人数据,T分数和百分等级越高,说明大学生的适应越好;得分越低,即T分数和百分等级越低,说明大学生的适应越差。

1.3施测程序

在大学新生入学三个月后,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集体性测试,被试间的间隔适当,互不影响。测试前主试给予统一的指导语,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完成全部问卷大约需要20分钟。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各因子均分及总均分比较

从生源地的差异性来看,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新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新生在整体的适应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来自城镇和来自农村的新生的适应水平总体上来说差不多的。但是,来自城镇的新生在择业适应(p<0.05)和自我适应(p<0.1)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新生,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

本研究表明,不同生源地的新生在整体的适应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来自城镇的新生在择业适应(p<0.05)和自我适应(p<0.1)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新生。这与以往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如李晓彧、王有智和王文霞(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没有差异;范红霞、霍树云(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适应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适应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朱凌云和李健(2015)的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新生在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维度上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存在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李晓彧、王有智和王文霞(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适应情况依次降低;范红霞、霍树云(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的适应总分依次降低,其次在择业适应上,来自城镇的学生低于农村(下转第50页)(上接第14页)的学生;朱凌云和李健(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城市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农村的;

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维度上的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原因可能是:(1)来自城镇的学生从小接触的东西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多且广,他们对于社会的敏感度更高,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以能更加适当、准确地进行职业选择。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更偏于内向,对社会了解的途径较少,可能不太愿意主动去进行职业选择;(2)来自城镇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优越容易养成开朗外向的性格,自我调适的能力较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更好。相反,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容易形成内向、腼腆的性格,再来,面对新环境时可能会更加紧张无措,无法进行自我调适。因此,来自农村的学生更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新的知识、交往技巧,提高自我的适应水平。

4结论

不同生源地的新生在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简介:西明,(1991- ),女,安徽灵璧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维与决策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 .

[2]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

[3] 朱凌云,李健.大学新生适应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

[4] 李晓彧,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

[5] 范红霞,霍树云,徐慧,张绣蕊.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

猜你喜欢
生源城镇新生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文化边城镇远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