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娟
本刊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
每天早上,“孔子学堂”微信公众号都会推送王大千语音版的“论语五分钟 人生基本功”。
这是一份雅正的早餐。在这短短的5分钟里,他徐徐道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娓娓而谈“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不经意间,这些带有他半个世纪读书阅世印痕的话语,总会有一两句话戳中你心中块垒,令闻者心宁意舒,顿觉天地广阔。
这是一份功德无量的坚持。只有读懂了孔子和当下的人,才会发这样的愿心,把孔子从至圣先师的神坛之上邀回广阔的现代生活。在一日之始,或在车上,或在餐旁,王大千那带有鲁南乡音的普通话,已然成为堂友们正心诚意的《论语》早课。这是一种特别的共享:似乎还原了2500年前,或在树下,或在溪边,孔子随时随地的开讲现场。
在线下“孔子学堂”推广两年来已近千所的基础上,每天论语五分钟,更昭示了其发心与愿力。
大德有云: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怀着对孔子的虔敬与热爱,王大千体会着他的“心甘”与“情愿”,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天命之年洞彻了自己天命的士人,怎样从容赴约,成人达己。
从报纸总编到新媒体达人
当年,王大千曾是济南乃至山东报业响当当的人物。
1987年,他参与了《齐鲁晚报》的创刊,从记者编辑至副刊专刊部主任、副总编辑。10年之后,他受命创办《大众生活报》(后更名为《生活日报》),任第一任总编辑。之后,他又组织策划了《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等的创办。在山东报界,在纸媒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份可圈可点的履历。90年代,他开风气之先,策划记者体验新闻,一时洛阳纸贵。他带领专副刊部,金点子频出,全国一等奖轻松入手。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均可宣法。俗话也说,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气。事隔多年,他的老部下们谈起这位创始人,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没脾气”一词。
如今,很多人都是王大千当年招聘进入报社的,但直到离任,就没有听过他的“批评”。《 生活日报》老员工们都说,王大千总是先有理有据地指出你这段工作的可圈可点之处,让你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自己的成长被一直关注,最后,才会轻描淡写:你要是能够再这样这样做,那就更好了。
冯仑有文,说道:“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成功的程度。”他以李嘉诚为例,说其人周到真诚,让每个人都舒服,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这是大哥之所以成为大哥的秘诀。
后来王大千成为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兼总经理,即便是素无交往的报社员工有事相求,他也豪爽应之,他曾给许多打拼省城的年轻报人意料之外的温暖,很多人至今怀念。
他能帮则帮,有“及时雨”之风,老友常笑其 “热心”忒过。但在《生活日报》创办之初,有原《新闻图片报》的人马,有从社会各界新聘员工,把这些人拧成一股绳,还真就得益于他的有“善”无类,让 “近者悦、远者来”。
多年以后,老部下们依然亲热地称其“大千”,而非职位,以纪念那段兄弟般创业的岁月。
其人大气若斯,周围人凡事爱请教他。不管是职业转折,还是家中琐事,他从无架子,不吝见识,从行业的发展态势、职场生态、为人处事各个方面给予中肯意见,甚至不惜个人人脉、资源予以协助。所谓仁者爱人、乐此不疲、诲人不倦,不外如此。
90年代末,大众报业集团筹建新闻大厦,王大千被任命为执行董事长,后又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岗位的变化并未改变他的文人底色。管理对象从热血报人到服务人员,使他敏锐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饮食不仅仅是口腹之娱,也是文化传承。在这个高度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对于大厦员工而言,成就感、认同感自然不同以往。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作为沟通和前行的背景。在稻粱谋之外,报人的热血发声需要办报理念的支撑,酒店员工的品质服务也需要文化的激活。于是乎,王大千提出在山东新闻大厦大力推行酒店文化建设,发起创办了中国文化主题酒店研讨会,提出创办儒家文化主题酒店的理念。他倡导新闻大厦“每天都是新的”的独特企业文化,开山东酒店文化风气之先。
著名餐饮品牌“老转村”创始人牛虎兵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王大千担任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他记得王大千谈起花生米如何成为一个系列、羊肉汤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沿革等等,谈得是有史有据、妙趣横生。其人对美食文化的认知让他大为叹服。遥想东坡肉、宫保鸡丁的横空出世,他跟记者感叹:常菜出新、独辟蹊径,需要始终对生活的兴致勃勃、对文化有见有识。但不论他工作岗位如何变化,都没有离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是他的一种使命与责任。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始终是王大千的主题词。
如今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他不仅倡导创办了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孔子网络电视台,还发起创办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儒风大家”“孔子研究”“中国儒学动态”等六七个微信公众号。为了督促更多人学习,他还亲自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讲,成了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达人。
此人当得: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斯文在兹,创办“孔子学堂”
2004年底,王大千调入中国孔子基金会工作,任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后成为理事长、秘书长。他的兴致与见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怒放。
他笑言;孔子很伟大,去世2000多年还有个秘书班子。来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给孔子当秘书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常说,为老夫子做事情,要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领导隔着遥远的时空,但王大千却感受到他就在眼前,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给成立30多年的中国孔子基金会赋予了“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的时代理念和工作方针。
2006年,王“秘书”在基金会开始策划主持“孔子标准像”的全球发布。
据说全世界一共有2000多种孔子像,其识别系统模糊。标准像以吴道子行教像为依据,在服饰、首饰、神态、佩剑等等细节上予以完善。标准像在尊重古人、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儒学专家、历史学家、雕塑家以及孔子后裔的意见,最终形成了论语中所描述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对于标准像,王大千认为体现了“三个定位”——思想家与教育家的孔子、山东大汉的孔子、平民圣人的孔子,实现了“三个认同”——孔氏家族的认同、儒学大家的认同、雕塑艺术家的认同。孔子外在形象共识形成,实际上是儒学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理念确认,其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时代意义不可估量。
在孔子标准像形成后,2008年孔子基金会向奥组委赠送了标准像。在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孔子标准像都被隆重展示。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向日本早稻田大学赠送了孔子标准像。
在商业社会,谁掌握了行业标准制定权,谁就会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就站在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上。作为公益组织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标准像的突破,让“孔子”这一中华文化的标识,有了世界文化符号的意义。
之后,王大千和他的团队不甘于孔子在当下的沉默,策化组织了许多大型文化活动。2006年,他成功策划组织了“世界文庙同祭孔”、“全球华人同祭孔”、“两岸四地同祭孔”、“孔子教育奖”等等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主持了“孔子文化世界行”、百集《孔子》动画片、纪录片《孔子》等等项目。他还编著了《社区论语》、《医患论语》、《公交论语》、《论语百句》、《茶人百句》、《学而时习之——结缘孔子学思录》、《孔子学堂微访谈》等一系列文化读本,全方位多维度在今人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构建儒学根底,让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报人、文人、士人,惯于将洞察社情民意、切入现实问题为己任,王大千三位一体,于此尤甚。传统媒体、网络世界和普通百姓所呈现的三种现实的割裂让他对社会的浮躁和共同价值观的错位深有体悟。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中,他看到了乡贤缺席带来的乡村文化空心化。在户型西化的住房革命中,他看到了国人乐道于客厅餐厅的功能区分,却丢失了堂正传统。在高大上的现代社区楼盘推广里,他痛感于传统家园情感、文化有机融合的陨落。人人都有房子,却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国人精神世界的粗糙荒芜和现代生活的进退失据,令他立志从“堂正文化”入手,重建斯文。
他写下了这样的大千悟语——
“文化不仅问你从哪里来,还能决定你走向何处。”
“每个人都有出生证,但没有说明书,一辈子该如何操作?《论语》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说明书。”
“你认识或不认识孔子,孔子还是孔子;但你的生命会因结识了孔子而变得不同。”
……
如何将这人生说明书推而广之呢?
2014年初,王大千创办了“孔子学堂”,从恢复“礼敬”空间入手,让大家亲近传统文化,重建斯文。
中国人讲究“登堂入室”。“堂文化”承载着国人家教宗祠文化空间所带来的仪式感。在王大千的设想中,孔子学堂就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厅堂,集中堂、祠堂、教堂、礼堂为一体。
九字堂训简约却指向深远。“写好字”就是学习书法。书法是中国人修身的方法,通过体验式、场景化的方式带人融入文化传统,由浅入深,由文化到文明到价值观。 “读好书”就是学习经典,以产生文化认同、文化愿景。“做好人”,就是塑造君子人格。王大千认为,儒家文化是日用常行的学问,不是高深的书斋里的学问。每一处学堂,都是一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任何人都可以来孔子学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2014年7月起,中国孔子基金会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们,就开始了孔子学堂的落地推广。2015年7月30日,第100家孔子学堂落户北京银行济南分行的vip贵宾室。排队等候的人们,可以在古香古色的文化氛围里练书法、品国学,读经典。2016年,孔子学堂的“千堂行动”已近圆满,从浙江到新疆,从嘉兴到大连,从深圳到北京,从澳门到乌兰巴托……遍地开花。而今,王大千已经有了新的目标:“十三五”期间,万堂展望。他希望在中华大地上有一万家孔子学堂,能够有一亿人通过这个学堂来亲近孔子,进而了解国学,在生活中有所敬畏,如此,君子之风遍地,君子之国不远。这是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选择的实现路径。
孔子有言:有教无类。两年来,孔子学堂开进了茶社、银行、派出所、乡村、高校、小学、公交车、高铁车厢、戒毒所、房地产销售部……为国人遇见孔子提供了最大可能。对于新建立的孔子学堂,基金会会为其配备硬件设施,包括孔子像、堂训挂图、国学机等,并提供课程指导。“孔子学堂公开课”也在山东卫视、山东教育电视台同步播出,从最早的读书到如今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品鉴以及六艺之学的重温。作为一个践行者,王大千有时也是孤独的。有朋友问: “孔子学堂”有必要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多吗?有必要你亲历亲为地去吗?
一次去大庆、沈阳为孔子学堂授牌归来,因大雨高铁滞留,他在列车上奋笔疾书:
传统与信仰以及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土壤和种子,空间与载体,仪式与场景……
当60岁的农村妇女为了办一所学堂,将自己做小生意赚的钱让儿子带着,驱车几百里冒雨给你与办学堂的申请一起送过来的时候,当失明的长者,为了普及国学让亲人带着,坐一夜火车赶来参加学堂的培训……拒绝的话,冷漠的话,你怎么忍心说出口……
我们可以从中感到,使命感是他内心自然而然的流淌,是一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行。孔子周游列国,一路坎坷甚至被困绝粮,也是只有这样的使命感才能支撑。
他在鲍鹏山先生《孔子传》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他(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用使命书写了一个民族的高度与尊严。
而王大千和他带领的基金会秘书处团队,则在2500年后,以遍地孔子学堂的形式,引领儒学的复兴,重塑国人的文化道场与精神家园。其气宇格局,不愧为圣人之从。
使命感往往让人沉重,但王大千却常举重若轻。在手机版论语序言中,他写到:如果孔子有一部手机,相信他会是春秋时代一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短信写手。如果孔子还会短信群发,在杏坛讲学的时候,他的弟子又何止三千。在“大千悟语”中,他笑言:“读论语,让你与孔子的弟子成为同学。”
除了孔子学堂的推广,他每年还应邀进行多层次儒学讲座,致力于建设孔子文化社区……近期,又推出了全球祭孔联盟,逐步推动对孔子的“国家祭祀”。
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大千敢想敢干,有的想法刚提出来大家颇觉不可思议,最终却成为现实。他精力充沛,四处奔波不见疲态,年轻人自言熬不过他。采访中,王大千则说:“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文化让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孔子“秘书”——王大千和他的团队在复兴儒学的道路上,当得起这八个字: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父子相承: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大千悟语”有言:文化的实质就是先记录再记忆,人类的进步在于代代总结,家庭的成功在于家文化的成功传承。其人家传可为注脚。王大千的追奉圣贤、文化使命、急公好义得其父真传。
王大千父亲王中是鲁班故里滕州名人、鲁班文化研究学者、一级编剧。老爷子初中毕业,因家庭成分不好而辍学。但他一直有一种乡贤的文化自觉。在村里为人师表的同时,他办乡村图书馆,搞剧本、相声等文学创作。年轻时代,老先生闯关东给人放羊,行囊里不忘塞上四册《中国文学史》。羊在冰天雪地里觅食,他在冰天雪地里苦读。这些书上现在还有一些绿色印记,是他当年扒开雪地、拔出草芽做标记所留。
70年代,因其在乡文化站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到县里筹办文化局,任创作室主任一职。80年代,老先生又被调到省城,依然从事宣传教育工作。
滕州一地,因墨子鲁班双圣而闻名。老先生生于一方水土,视“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为己任,这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历史自觉。90年代,王中老先生即创作大型历史剧《墨子救宋》、《墨子与鲁班》。在鲁班文化与精神的探究上,他使命感尤甚。退休之后十余年,他在桑梓故里和省城济南之间奔波。他在滕州乡间走访碌碡堤、造磨处等古迹,到史料典籍中寻找圣人记载的只言片语。通过田野调查、实物佐证以及文史资料,呈现给人们真实的“百工之祖”和不朽的“工匠”精神。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滕州有了鲁班文化公园、马铃薯主题文化公园、鲁班功德堂、鲁班草堂等“两堂五馆”。 2006年初,他收集撰写的第一批25篇“鲁班的传说”结集出版,2008年,“鲁班传说”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之后,鲁班文化在滕州乃至全国开始被广泛关注。
为了让鲁班不仅仅是个传说,他亲自操刀鲁班文化公园的设计,让后人能在休闲中体味先人的智慧;他主张并参与了鲁班功德堂的建设,让华人世界的工匠们,从此有了祖师爷的纪念殿堂。据说,一位台湾工匠到鲁班功德堂祭拜后,留给山下饭店老板一万元,为逢年过节代为上香之资。
他为滕州如此尽心尽力,却连一个笔记本、打印机都不肯接受,过路费、加油钱都坚持自己承担,以此来保持情感的纯粹和文人的独立。在鲁班文化馆、土豆文化馆、鲁班文化公园的建设中,他还从退休金里贡献了近20万元。
王中老先生对鲁班的推崇中,尤为强调一点:鲁班的创作,多见于与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磨、碾、家具等等用品上。这与王大千把论语看做人生指南而非庙堂学问,源头一致:仁者,爱人。
对于王中而言,滕州若没有了鲁班和墨子,就像家族没有了家谱。是以,他遍访乡野呼吁朝堂,打捞存续弘扬一方水土的文明。而王大千也多次谈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既“急不得”,也“等不得”。“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背后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父子两代,何其肖似。
王中、王大千父子两代的使命与道路,具体而微地示范了族群的文明传承:何以传灯不坠,何谓斯文有价。小到一家,大至一族,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