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栏目如何传承与创新戏曲文化

2016-11-21 01:56徐智娟
传媒 2016年15期
关键词:豫剧栏目戏曲

文/徐智娟

《梨园春》栏目如何传承与创新戏曲文化

文/徐智娟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自1994年创办至今已走过22个春秋,是国内卫视自主创办且开播时间最长的戏曲节目之一,也是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者。2016年,《梨园春》栏目“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办得如火如荼,国内13个省份、近170家专业与非专业豫剧院团的1200多位青年演员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在人民大会堂诞生了豫剧十大新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电视媒体的文化担当与自信。

《梨园春》栏目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发挥了实体演出的优势,还成功组织多次跨地区、跨国家的戏曲文化展演,真正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而且不断整合资源优势,加强软件建设,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华丽转身,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抓住年轻人的心,传承拓展两不误

所有的文化传承都离不开新生力量的认可,传统戏曲文化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认可与传承,必然要面临断层的危机。《梨园春》栏目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年轻戏曲演员和受众,抓住年轻人的心,为市场拓展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梨园春》栏目通过民间戏迷擂主、明星擂主和少儿擂主等形式,为中国戏曲培养后备军,拓展戏曲传播队伍。栏目通过丰厚的物质奖励和为表现优异者提供实体演出的机会来吸引专业、非专业豫剧演员参加,有效地点燃了广大戏曲演员的热情。不同年龄段的戏曲演员竞相参与,为戏曲传播的队伍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梨园春》栏目还进行戏曲与网络的融合挖掘,培养年轻受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6年举办的“中国豫剧百团争霸”赛就借助“互联网+戏曲”的思维,通过现场直播、场外客户端投票和微信“摇一摇”等方式,实现了跨屏互动,增强了受众互动性,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受众关注戏曲、传播戏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梨园春》栏目同名APP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规模已经接近40万,充分证明了该节目在年轻受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众传播还俗于民,保护戏曲生存环境

戏曲源于民间,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农民所占人口比重较高,这无疑为《梨园春》栏目提供了潜在受众群,而对这一群体的挖掘、培养对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梨园春》栏目树立了大众化传播理念,采取大众化传播策略,以广大农民和市民为目标受众,以原生态的地方戏曲为内容,挖掘民间戏曲人才参加擂台赛,进而逐渐形成联动效应,增加节目在民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掀起了民间戏曲热。

此外,《梨园春》栏目还积极组织农村公益演出活动,采用大众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的策略,扩大戏曲文化的民间传播范围,强化传播效果。例如,《梨园春》栏目选取兰考、光山、卢氏和郸城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文化扶贫对象,由成功进入“中国豫剧百团争霸”赛复赛的草根演员、专业演员和明星演员组成汇演小分队,深入基层敬老院、偏远山区、希望小学等地展开针对性的慰问演出,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公益演出活动增强了《梨园春》栏目的亲和力,拉近了栏目与受众的距离,使栏目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现实和贴近群众。这是栏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大特色与品质。

借助明星效应,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梨园春》栏目非常善于借助明星增加栏目的知名度,为传统戏曲呐喊助威,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例如,2016年组织的“中国豫剧百团争霸”大赛邀请了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名家,如李维康、于魁智、阎维文、韩红、潘长江、龚琳娜、姜昆、濮存晰、于荣光、马东等,他们纷纷加盟《梨园春》栏目基层院团推介人,为那些平凡而有梦想的戏曲演员呐喊助威。同时,在《梨园春》栏目的带动下,国内文艺界全面协作,共同致力于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不仅如此,《梨园春》栏目还创造性地在擂台赛中增设了名家助演环节。这些名家不仅从唱功技巧方面为选手提供建议和指导,以促进选手的自我完善与提升,而且将相关领域的明星以嘉宾或评委的身份邀请到场,以进一步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在2015年度《梨园春》栏目年度总决赛中,栏目组将汪荃珍、汤玉英、张宝英等国内知名戏曲名家邀请到节目现场,并让他们为少儿组选手助演。这些戏曲名家在戏曲界享有较高声誉,拥有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获得者、梅花奖获得者等诸多头衔,而在《梨园春》栏目中却作为配角为少儿戏曲演员配戏,有效吸引了受众关注,这无疑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再加上六小龄童、范军、于荣光等影视明星的加盟,也为节目增色不少。

梨园春程咬金闹殿剧照

彰显人文情怀,传播正能量

《梨园春》栏目不仅呈现戏曲艺术,而且通过对参赛选手人生阅历的故事化表达和细节把握,传播正能量,彰显人文情怀,提高节目品位。例如,在母亲节,《梨园春》栏目适时推出“中国豫剧百团争霸”赛母亲节专场,并要求参赛选手和母亲一起完成打擂,让母亲成为梦想的守护者。节目紧紧围绕“情”字展开,三位名家担任评委,评审团则由20位身为母亲的艺术家组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为受众呈现了每一位参赛选手及家庭背后的精彩故事。这不仅是对戏曲艺术的表达,而且是对参赛选手在平凡从艺之路上不断追求自我与梦想的认可,以情动人,以爱暖心,传播正能量。

此外,在剧目选择上,《梨园春》栏目非常注重对伦理价值的挖掘与传达。例如,马金凤的豫剧《穆桂英挂帅》颂扬了民族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卑不亢、勇敢机智的巾帼英雄;宛梆的《打金枝》弘扬了孝文化,告诉人们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必须以孝为先,谨守孝道;阎派的《秦雪梅》赞扬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充分肯定了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越调的《李天保娶亲》讽刺了嫌贫爱富,揭露了张忠实嫌贫爱富的丑恶嘴脸。这些剧目所表达的内容,是中国群众最本真的道德情感,具有正能量。这不仅丰富了《梨园春》栏目的节目源,而且提高了《梨园春》栏目的文化品位,有利于实现高效的戏曲文化传承。

“互联网+戏曲”理念引导,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运营思路,一种传播手段,一种互动平台,是电视栏目实现创新发展的必备手段。《梨园春》栏目正是在“互联网+戏曲”的理念引导下,发挥原有优势,拓展了文化市场空间,为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夯实了基础。

《梨园春》栏目在塑造品牌、生产音像制品的同时,积极打造“创意+广告”的文化产业链,推出了“梨园春酒”“梨园春矿泉水”“德克士梨园餐厅”等,上述尝试不仅为节目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而且大量节约了生产成本,拓展了市场效益空间。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链条、创意元素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梨园春》栏目完善的产业链条、科学合理的循环力度、稳定多元的资金渠道等,都是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础。

结语

《梨园春》栏目作为大众化传播特色鲜明的文化综艺节目,能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扩大受众规模,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新常态下,《梨园春》栏目在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利用“微平台”“互联网+”思维传播戏曲文化,并借此实现节目自身的转型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豫剧栏目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