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的“实”与“虚”、“冷”与“热”
——评糜果才《烽烟平型关》

2016-11-21 22:00:21刘芳坤赵嘉敏
都市 2016年6期
关键词:烽烟家谱文学

刘芳坤  赵嘉敏



纪实文学的“实”与“虚”、“冷”与“热”
——评糜果才《烽烟平型关》

刘芳坤赵嘉敏

回顾自1980年代“新启蒙”知识话语建立以来,却伴之以“寻根”、“先锋”等等一路文学的“小”化、“纯”化,而近年来伴随着“非虚构”概念的倡导,又因为读者群体审美趣味和阅读特点的变更,我们似乎又感到了某种文学写作的观念变革的先声。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文学纪实的出版量就已经达到虚构文学的三倍。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出版了众多描写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文学作品,写作者的材料和侧重各有不同,但综合来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久久未经辩难的一个文学体裁——纪实文学。糜果才的长篇纪实文学《烽烟平型关》正是在这一历史场域之下进入我们讨论的视野。

纪实文学的特点在于穿行于历史的“虚”与“实”之间,以文学的笔法重现历史的场景,这一体裁因此具有对抗“纯文学”观、“小文学”观,而立一种“大文学观”、“杂文学观”的意味,《烽烟平型关》同样体现了纪实文学的写作特点。既吸收了“纯文学”写作知识的严密性,同时兼具有融会贯通性,把文学生命和文化形态、历史观念相沟通,分合相参,内外互证。

一、“家谱”与“民族史”并置之可能

创作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面对进而择取历史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历史事实与历史学家的事实之间并不是划等号的,也就是说历史记录具有不透明性,但历史记录的魅力也在于此。糜果才要以“平型关大捷”这一历史事件为记录对象,但他的“抱负”显然并不在于仅对一次战役的平实记录。在人们的普遍观念里,这次战役不外乎是林彪指挥八路军115师伏击了一支日本辎重车队,《烽烟平型关》则由一次简单的地方战役延伸为全民族的家国命运,从代表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述了1937年9月我军在山西平型关战役中首次大捷。文中从多线视角描述了平型关战争的始末,一方面是波诡云谲的中国政坛,国共联合的抗日将领和山西司令长官之间的利益决策和战略部署,一方面是豺狼本性的侵华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从山西东北部逐渐南下进犯,两条主线双重视角交织到大战开始时,激烈紧张的战争过程结束后,日军的侵华脚步暂时收敛,文中的讲述主线切换为战后抗日统一战线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以及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创伤,这样多线协调的写作布局有序地展现“大历史观”背后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

除了历史视野的宽阔之外,糜果才对微观战局和全局战役也进行了认真描绘,对把历史视为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有力批驳。作为平型关重心、居高临下的老毛圪堆阵地是平型关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糜果才用很大篇幅讲述了我军抗日战士与日军在此展开的多次战斗,在几次日军的猛烈攻势下,第八十四师军长高桂滋在向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求助无望后向阎锡山告急,更为激烈的战斗继续进行,“经过两天一夜的血战,守军伤亡惨重,弹药也出现短缺,只好从邻近部队借来步枪子弹5000发,迫击炮连的炮弹打光了,士兵们就抱着手榴弹冲上去;手榴弹掷光了,他们就将步枪也当着手榴弹掷了出去……云雾是天的愁絮,雨滴是天的眼泪,这天夜里,云遮雾罩,雨脚如麻。战壕里积水盈尺,官兵们的身体下半截全部浸在水中,枪管里也灌满了泥水,但他们仍然坚守阵地,拼命抵御。”

如果说“大历史观”和“抵抗虚无历史观”都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家在事实择取和文学占位上的特点,《烽烟平型关》当中出现的一种饶有意味的“家谱式”写作则具有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因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确立了一套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话语当中,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当中,长期存在着“家国之内”的文化基因。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观察中国的历史叙事,就会发现以家族命运为民族隐喻的作品可以说占到了最大的一部分比例。同样进行抗日战争题材写作的作家王树增认为:历史写作要关照人的命运,把家谱烂熟于心。糜果才把这种“家谱式写作”融会于文本中,他笔下战场上任何一位将士都是有迹可循有史可查的,“汤恩伯命令王仲廉的第八十九师担任防守南口的先头部队。王仲廉,字介人,又名介仁,1903年初三在安徽萧县一个地主家庭……21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第四师师长王万龄就在横岭城坐镇指挥。王万龄,别号松崖,1900年出生,云南腾冲人,23岁时他到广州,入海军驻粤讲武学校学习……”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不管是王仲廉、王万龄这样的中共领导,还是阎锡山、李服膺、蒋介石类的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抗日英雄都进行过“家谱式”的介绍,同时将英雄人物身上普通的人性以原生态的方式真切地展示,甚至加入蒋介石“恋母”的日记使人物更真实可信,“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到16岁时,必待我母严肃痛击而后出门,及至20余岁犹如此也。此天性使然,不能改。近3年来,凡欲出门时,此心沉闷惨淡,必不愿与妻乐别也,岂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耶。”

糜果才注意到了从人性、从家族出发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但他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个问题就是“家谱”与“民族史”并置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这两者之间到底应该如何去融会?《烽烟平型关》在“家谱”和“民族史”并置穿插时稍显繁复,关于“民族史”的建构把握不足,在复杂繁多的资料演绎中,个人命运感的表达以及深度的自我分析仍待强化。

二、“史诗”建构中的温度

布克哈特曾说:历史是“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一个时代的值得记录的东西”。这句话也体现出前文所讲的历史记录的“不透明”,英国历史学家卡尔也将历史描述为“现在的历史学家与过去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进程、一种对话”《烽烟平型关》当中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作家与过去历史与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对话,作者通过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文学性描写表达了个人在史诗建构中的观念和温度。

比如,糜果才在叙事过程中表达出全民族大灾难的结果,其实部分起源于高层的等待,蒋介石、阎锡山甚至毛泽东都以自己的利益为考虑,客观上存在着“观望”的态度,这一犀利的视角是难能可贵的。“我这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哩!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踩破哪一颗也不行。日能哩!”简短诙谐的两句话刻画出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地盘利益做出的“中的哲学”和为人的精明,在盘山陷落,天镇阳高沦陷,整个雁北地区陷入水深火热中,全国上下的舆论、愤怒和谴责中,阎锡山想出“找羊替罪”的办法,不惜一切力图自保只好安置莫须有的罪名杀掉李服膺,这样战争背景下复杂人性的刻画。

在作品中,“冷眼”分析事件和“热眼”描绘场景并置,犀利的历史眼光之下,文学的情怀也时常流露出来:战场上血与火的厮杀,民间“小人物”的家破流离……“尸山血海,烽火遍地”,冷峻的叙述语言背后隐藏的哀鸣痛苦和人性悲悯体现在字里行间中:“日本鬼子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个也不放过,见人就杀,一边杀人,一边糟蹋女人……10个日本兵站成一排,一次用刺刀扎10个老百姓,扎死后踢进水渠里,再扎下一排,如同杀猪宰羊一般……灵丘,变成一座日军残杀中国人的屠场。”将泯灭人性的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无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定格成一幅幅挑战我们视觉承受极限的血腥画面。面对战后一片狼藉的平型关,糜果才更选取“狼灾”“狗灾”的特殊景象描绘出平型关战役的艰难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不久,平型关下就闹起了狼灾和狗灾。狼和狗穿梭在山野之间,贪婪地吃着吃不完的人肉。狼和狗吃得走都走不动了,比两岁的牛犊子还肥壮。战场上的尸骨吃完了,它们就袭击活人。光天化日,村子里关门闭户,人人自危。人们的确要出门时,背上得背一扇窗户。一扇一扇移动的窗户在路上移动,成了当时的一道奇特的风景。”

除了对战争的正面描述与血腥渲染,糜果才捕捉到战后“众生相”是描写平型关战役十分重要的一环,战争环境中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故事引起他的极大关注,“在日军的铁蹄横扫过平型关周围的村落,有些胆大的老百姓却到战场上发战后财,钻空子,人们叫捡洋落。活人总想从死人身上捡拾点什么,大到炮弹,小到子弹,还有刀、枪、水壶、背包、衣服、饼干、罐头、香烟等,对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苦的老百姓来说,什么都有用处。到了最后,甚至连尸体上的衣服都被扒了下来……”有些人因为捡值钱的东西大发战后财,壮年的段发因为捡了20多支手枪引起了村民的惦记,先后被带着长枪的“周司令”、“杨司令”殴打,逼他交出私藏的手枪,直到气息奄奄。同样在日军手下劫后余生回到自己家的村民李三一家也遭到土匪黑爷的洗劫和凌辱。如此客观冷峻的”战后众生相“和“国民性苦难”书写是赤裸且深刻的。

诚然,如若从“史诗”角度评价《烽烟平型关》并非毫无瑕疵,但透过作家所描述的苦难的场面,我们仍然体会到了身为一个作家所具有的担当。正如,历史的书写者都会坚信个人记忆终将有效参与民族的记忆,个人记忆书写的历史不会终结,对民族的苦难和反思也会继续进行,《烽烟平型关》正是在这复合交叠的历史之流当中,实践着文本的价值。

(责任编辑梁学敏)

猜你喜欢
烽烟家谱文学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4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周志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烽烟图》选页
连环画报(2017年5期)2017-07-08 22:56:08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文史月刊(2015年5期)2015-08-05 09:11:12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4:34
拼抢
校园足球(2010年8期)2010-01-24 08: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