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如何从书海里找到最值得一读的书
◎毕淑敏
世上的行业越分越细,有关的书就越来越多。古代的诗人说“读万卷书”的时候,全世界书的总量,大约还是能够统计出来的。现如今信息爆炸,书的总量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再也没有人敢去计算了。
面对着恒河沙数一般的书,怎么读呢?
朱光潜先生说过:“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数部。”
怎么在这浩如烟海的书中,找出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一读、最对自己脾气的书呢?
我总结出几点择书的诀窍,平日是绝不敢对别人谈的,恐遭人批判,今日斗胆写在这里。
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心地很是自私,宁愿自家在暗处躲着,看别的英勇的人们去吃,然后注意地听其中有智之士的言语,待人家说好,这才找了来看,颇有投机革命的意味。好处是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避免无谓的消耗。坏处是当别人津津乐道某一位书坛新秀时,自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派混沌。
这招是积攒了许多教训才得来的。早先是信的,且不是一般地信,真是信得忠心耿耿,听人说了哪本书好,千方百计地买了来。但很失望了几次以后,就渐渐狡猾起来。贿买书评的消息时有所闻,出版社为招徕读者,也常做自吹自擂的游戏,朋友间的友情出演也是屡见不鲜……凡此种种,我都可理解,报以一笑。
无论中国外国,有一些人的书,我是一定不读的;有一些人的文章,我是一定不看的。当然,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般决绝,最少需看过他三次,才肯下这打入冷宫的狠心。
我对任何一种第一次接触的风格或领域,都格外认真,仿佛对待一块挖自深山的宝玉,是慎之又慎。倘若不喜欢,一定是责怪自己的浅薄,无法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第二次读时,就换一个更舒适的姿势,寻一个更安宁的时间,酝酿一个更清明的心境。倘还不热爱,第三次就需正襟危坐,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地皱着眉咬着牙地思索着读下去……
但事不过三。假若最后还是看不懂,不喜欢,我一边咒骂着自己的弱智,一边痛下决心,含泪同这位旷世的奇才告别。
说了这许多“不读”的清规,那自家根据什么来选“读”的篇目呢?
首先就是有学识、有肝胆、不媚俗、不功利的师长与朋友的口口相授。倘他们说某一本书值得一读,我便是踏破铁鞋也要寻到。
再有就是独自在书海乱翻。拣到一本,先像化验游泳池水是否清洁一般,任意取几个样——把书翻开,随便读几段;然后再看结尾,我以为一个好的结尾比开头更能说明作者思维的深度和控制的力度;最后再装作无意其实非常认真地看一眼价格……凭的是冥冥之中与某本书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