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影视群英谱

2016-11-21 09:03:32
电影故事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科普大赛

科创影视群英谱

第二届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于2016年初拉开序幕,由“全国省级电影频道联盟”、“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上海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上影·上大科教纪录片创作中心”联合主办。

大赛共收到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德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5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电视台、各大高校以及青年科普爱好者投寄的原创作品260余部,主题涉及网络安全、绿色文明、科技创新、生物医学、健康传播、数字修复、非遗传承、智能生活等领域,显示出较高的科技想象力与艺术表现力。

大赛评委阵容豪华,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董事局主席Chuck Boller领衔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院士、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主任高光磊、莫斯科电影节入围导演德国新秀Uta Arning、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项目部主任袁维晖导演担任评委。

6月17日举办的颁奖典礼高朋满座,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到场致辞,充分肯定了“上影·上大科教纪录片创作中心”在青年科普影像创意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的成绩。

据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总监、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厂长徐杰教授介绍,大赛入围的科普微电影优秀作品除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亮相外,今年秋季将陆续在全国省级电影频道联盟的9大电影频道播出。

我们从本次大赛脱颖而出的导演中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青年新锐,共同分享科普微电影的创作理念。

卞菁

宣言:Less than one

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获奖作品《趣话晶体》

Q: 作为上影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此次参加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的作品与您之前制作的影片相比,有新的突破吗?

A: 首先非常感谢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组委会的各位老师对本人作品的认可。以往拍摄的科教片总是在反复强调“一个中心”的知识点,并且围绕这个知识点做反复强调,只为让观众可以记住这个概念。然而这一次在《趣话晶体》中我尝试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全方位向观众展现了晶体的美丽以及晶体学的趣味性。这可以说是一个尝试,目的不在于观众可以记住关于晶体的概念,而仅仅是激发其兴趣,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楔子,后面的内容有多精彩就靠观众自己的探索了。在做片子之初我也不敢保证这样一次新的尝试能不能成功,但后来得到了大赛组委会老师的认可,我觉得这个尝试至少没有错。

Q:这次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呢?

A: 灵感主要源于晶体学诞生百年这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晶体学诞生百年,我们对它了解多少,我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了一下,似乎对晶体以及晶体学的了解是一个空白地带。我们每天用电脑工作,用手表看时间,上飞机过安检仪等等,却很少注意到其内部晶体的存在。于是我就在思考晶体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们为何身处晶体世界却对晶体本身毫无察觉,这些脑袋中的问号成了一股力量,让我迫不及待必须要去了解并与大家分享。

Q: 在拍摄科普类题材的影片时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可以把您的经验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 困难的话,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你要听得懂专家的“外星语”,我们做科普的经常会碰到这个状况。第一次去找专家了解情况,专家说的每一个字我都听得懂,但是连起来我就不懂了,晕头转向的。这个就考验你做功课的程度了。第二方面是在“翻译”方面,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拍摄的每一个镜头,制作的每一个特效,都要既满足科普的功能又符合科学专业性。就拿我把晶体生长比喻成种花,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大致是符合科学的准确性的。还有做的特效,我们的后期制作团队特别辛苦,很多专业内容很难理解,但是他们要做出精细的准确的CG效果。这个效果不是说多么酷炫而是绝对准确。第三方面的困难,主要是在拍摄上。为了给观众比较直观的观感,我们会在一些很艰苦的环境里进行拍摄,比如晶体生长的锅炉房,炉内温度达到四五千摄氏度,研究激光的平台持续的刺耳的高频警报音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Q: 科教片常被称作“银幕教授”,作为经常接触科教片的您对这个说法作何理解?

A: 我们老科影拍摄了一大批经典的科普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就被大家尊称为“银幕教授”,如今我们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传承老科影的衣钵,推陈出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高清科教纪录片。这算是一个突破吧,相比“银幕教授”,我们更愿意做一个走下讲台的“教授”。在全媒体时代,我们的传播途径已经不再囿于银幕了,还有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手机平台等等。这次参加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就是这个意思,科教片也可以做得短平快,更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适合更多形式更多样的“屏幕”。

Q:通过这个比赛,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通过这个比赛,我觉得跟同行间的交流是最大的收获,这一次的获奖选手都很年轻,但是拍出来的片子却都充满力量,关注的话题都特别有深度、有广度,很有话题性。这一点我觉得特别特别好。同时,得奖也说明了对我本身能力的认可,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讲能够获得来自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认可是极大的鼓励,这种认可将鼓励我接下去的创作。

Q: 接下来有没有继续参与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的打算?

A: 我觉得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同行间的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而且还可以得到很多优秀的行业内老师们的指点,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有好的作品,我想我还会参加的。

焦晓栋

宣言:暗立医学科普志,静待肿瘤治愈时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获奖作品《滚蛋吧,肺癌君》

Q: 您这次的作品中有一个医生的卡通形象,在科技和受众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桥梁,当初您是怎么想到运用这种形式的呢?

A: 其实这也是一个机缘巧合,起初我们打算利用卡通、动画、旁白等形式让我们的科普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利于传播。在制作的过程中突发奇想,用一个卡通的形象来代替我做科普讲解,再通过后期制作,最终成型了。回头来看,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Q:在生活中您是一个科普达人吗?

A: 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都是科普达人。因为医生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把复杂的医学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清楚,这就是一种科普。不过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医生,我的感受是老百姓对于肿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在肿瘤的早期预防和筛查方面的认知非常欠缺,以至很多肿瘤的早期发现率低,治疗效果差。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肿瘤科的临床医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面向大众的科普方面,我们离“达人”的路还很远。

Q: 您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意外或者困难?

A: 因为有专业的拍摄团队的支持,整个拍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拍摄CT引导下穿刺的过程中,我们医务人员习以为常的“常识”,其实是拍摄团队最想展现,也是观众最想了解的东西。其中拍摄肺穿刺的过程,因为不能在演员身体上直接穿刺,长征医院介入科的刘洪超医生拿着穿刺针“借位”拍摄,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Q: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这个话题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还是会有一些人对此讳莫如深。您觉得什么样的科普影片能够更好地连接疾病和受众呢?您在拍摄时又是怎样把控这个度的呢?

A: 我觉得科普影片一定要给人们以正确的指引。例如最近非常火爆的纪录片“人间世”,一反以往的医疗纪录片中“疾病凶险”“医术精湛”“起死回生”的套路,得到了医学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其实反映的就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医学的无奈,纠正了现实社会中对于医学不合实际的期许。而肿瘤在老百姓的眼中一直是“绝症”,一旦患病就等于被判“死缓”,接受化疗就会“生不如死”,太多的负能量。因此,我认为在肿瘤的科普过程中,一定要传播正能量。目前在肿瘤的治疗领域,新的技术方法、高效低毒的药物层出不穷,肿瘤已经在慢慢地变成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所以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放大治疗过程中的失败,希望观众更多地看到肿瘤治疗的成功。

Q:有遇到一些难忘的事吗?

A: 这次拍摄其实也是我第一次试水科普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帮助。上海市科委各级领导对我们想法的肯定才有了影片能够开始拍摄的经费支持;长征医院肿瘤科臧远胜主任所提出的创意是影片拍摄的缘起,在立项、拍摄、制作、传播过程中给予的全程指导让我们方向明确;特别感谢上海市科创中心科技媒体中心施玉华部长和她所带领的团队给予的贯穿了创意、拍摄和剪辑的大力帮助,其实施部长才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在拍摄室内场景的过程中,田青女士免费提供拍摄场所;医院拍摄过程中兄弟科室的大力协助……

Q: 有没有继续参与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的打算?如果有,会尝试哪个领域?

A: 特别想继续参加,近期长征医院肿瘤科在臧远胜主任的带领下还会有其他瘤种(肠癌、乳腺癌、胃癌)的科普影视剧开始拍摄,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在微电影大赛的舞台上与大家见面。

Q: 这次参加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与大家分享吗?

A: 医生不能只待在医院诊治病人,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媒体为更多的人群带来健康。

许诗浩

宣言:让科学的光与知识的影交相辉映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获奖作品《低头之路》

Q: 今年6月,您的作品《低头之路》在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最佳导演奖,请问参加比赛的初衷是怎样的?

A∶ 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做导演的愿望,之前也拍摄过一些短片,但是以导演的身份还是第一次。这次看到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的投稿启事,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一来想做一次导演,二来是因为科普微电影在宣传科普知识上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加之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支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Q:为什么会选择“低头族”这个人群作为表现对象呢?

A∶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带给人类生活的便利之处自然不用多言,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低头族”这一人群的数量已经是非常庞大了。而低头玩手机等原因造成的威胁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故屡见不鲜,可是人们都知道做“低头族”不好,却依旧心存侥幸继续选择做一个“低头族”。而我以“低头族”这一人群作为表现对象的目的,就是在于再一次呼唤低头的人们能够抬起头来。

Q: 您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整个片子剪辑也特别流畅,那么您的这一灵感来自哪里呢?

A∶ 说到“一镜到底”这个拍摄手法,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见到。长的像伊纳里多导演的《鸟人》,短的像网上的一些创意短片或MV。对于我自己的短片,我一开始就想在镜头调度上下工夫,经过一番考虑,我觉得“一镜到底”是可行的,并且在拍摄之前我也做了相当充足的现场勘察和模拟拍摄等准备工作。

Q:此次科普作品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 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得重来,所以每一次都要绷紧神经。最对不起的应该是女主角,片中有她吃香蕉的镜头,由于一遍遍重来,导致她只能不停地吃香蕉,我们又觉得好笑,又替她担心。整个拍摄过程就是这样有苦有乐。

Q: 平时有没有关注科普杂志或者纪录片之类的,这些有没有启迪到您的创作?

A∶ 我一直坚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会看一些纪录片,也会关注一些科普类的微信公众号。这些作品或者文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和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Q:您在科普短片创作上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A∶ 一部片子的拍摄,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所以这就使我更加懂得团队之间共同协作的重要性,即便自己是导演,但依旧不能任性而为,要考虑到演员、摄影师以及现场环境等多重方面。所以注重团队合作是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最重要的一点。

Q:您今后的就业方向是怎样的,此次大赛有没有对您的未来人生规划产生影响?

A∶我是一名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这次毅然参加了此次比赛,也希望借此得到专业肯定,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想我的就业方向应该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变的,至少现在想的就是日后还能有科普电影的创作机会。

猜你喜欢
科普大赛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抓鱼大赛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3:17:46
说谎大赛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11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2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