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形·造势·传情

2016-11-20 19:08庄秋阳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情构形

庄秋阳

摘 要:根源于作者内心情感的雕塑才有进入观众内心的可能。本文论述了在当代各种艺术主张纷繁呈现的境遇下,为何雕塑以及创作者面对自身的雕塑定位问题。试图从雕塑的本体语言入手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进行论题的简述。本文作者对阅读历史的酷爱以及对大自然造化的关注,触发的创作的意念,传达心中情感的冲动也就是创作的先机,立意在先。构形造势是雕塑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实现方法。从社会历史系统中考察雕塑艺术所处的位置,以便清楚其所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认识艺术发展规律,为创作实践指明方向。

关键词:构形;造势;传情

1 构形·造势·传情方法的体现和应用

1.1 构形方法——因情构形

构形是在自然之形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转化成有作者意念的造型。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构形的艺术。先人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得事物的最突出形象特点的文字,这一过程就是很直观的构形方式。

人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因境遇生情,不断积累着各种情感,于是有了记录情感,传达情感的冲动,文学和艺术因此而萌芽,文学艺术家用各自擅长的表达方式传达心中思想情感。所谓的“诗言志”“画为心声”,情感需要语言形式来传达;所以表达形式因思想情感而诞生。雕塑为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首先就是构形。一般来说就是画草稿或者做小泥稿,把心中最强烈的冲动转化为形态动势。因此,我把这种过程称为“因情构形”,形由情生方动人。形是雕塑里最基本的要素,也分“自然之形”和“意象之形”;自然之形为人民视觉所见的事物的形象和形体,意象之形是人民带着情感因素去看待事物的形态呈现,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它是人们对自己的心中事物进行夸张、变化、强化的形象。雕塑以形态传情达意的,对形的勾画、推敲、强化使所勾画之形更符合心中的意象,适当的夸张和强化现实之形是必然的途径,所构之形因作者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主客观的形态因而更具有视觉魅力。

1.2 造势方法——因情造势

何为势?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巨石,这就是势的威力。

势是形的内在动态,形由势的导向而显现独特的气场。构成并非是对自然形态的否定,而是从主体出发,以人的感知为中心,从自然形态中提炼出基本的形态要素驾驭分解和重组。形态是有力的趋向性的,是有生命力的,能实现待定的情感力量。形和势需要统一的,势由形出,形因势而动,造势也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气氛,为情感的表现作铺垫。气场对情感的展现起了重要的渲染作用。造势一方面是对作品气场的营造,另一方面对作品的构形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形和势互构,构形和造势的目的是更好地传达情感。势的营造需要作品中形和形的组织结构合乎情感需要的节奏和韵律。气韵生动是六法之首要,从本质上说,势不一定有形,不一定是外向的发散的,它是环境,就像气场,无一定之形,却无所不在,并时刻影响人。造势的最高境界是令一切尽在自然中,恰如其分,却了无造势的痕迹。仿佛妆化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全然令人忘记美的是妆,只知道赞美的是人。

1.3 传情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重视作品的形神意境,特别重视神采和意境的表现。艺术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意蕴,有时需要情感化的方式传达。因为,生动的形式才能感动观众,进而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雕塑中的情感表现需要形体、空间结构、材料语言、肌理痕迹等要素的综合表现,追寻具有情感要素的形和势具有重要的途径意义。形和势在作品思想情感的统率下适得其所,形成统一的整体时,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最强化的体现,才能感动观众。

2 在创作中的体现和应用

百年来,在中国雕塑演变过程中,有不少对中国雕塑的精神内涵和表达形式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这里列举的是何本论题有关的一些优秀作品。

杨英风的《水袖》如图1所示,作品源于中国京剧的神韵,大胆取舍,从水袖中構形造势,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传达了中国气派的现代转化。

朱铭的《太极系列》如图2所示,作品以中国太极拳为素材,创造性地用大刀阔斧方法,舍小形,取大势,直指太极拳神韵。

潘鹤事物《开荒牛》如图3所示,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把开荒牛拔树根最具张力的瞬间,强化了向上向前的斜三角构成,有力表现人们急切改变落后观念的情感,作品感染力极强。

文楼的《风竹》如图4所示,通过雕塑家的构形造势,用现代金属焊接的手法表现风竹坚忍不拔的意象。用现代材料语言方式表达传统意境极富魅力的雕塑作品。

钱邵武的《李大钊》如图5所示,胸像双肩概括洗练,拔地而起的造型有力地表现伟人的担当精神和气概。

曾成钢的《远山的呼吸》如图6所示,作品脱离前人描述性的表达这一题材的窠臼,以浪漫主义手法,加强形的动势直取形象的框架,人和动物并行天地间,富于情感的渲染。

3 高山仰止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

创作缘起;十年来通过古代雕塑考察,对中国传统石窟,如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北京、西安、上海、兰州等博物馆的考察学习,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游历大漠戈壁、名山大川、古都名镇,油然而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工作阶段,接触不少纪念伟人的历史资料,常常被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所感动。不由得想把这份至刚至大得精神用雕塑形式表达出来。感慨自然造山运动的神奇和不可抑制的伟力。阅过伟人的伟大精神,感奋其如高山使人仰止。雕塑在构形造势中,表现其勇往直前,突破一切羁绊,独立不移的精神气概。

3.1 创作素材和知识准备

以中国西部戈壁滩上汉长城及新疆地区的雅丹地貌为基本素材勾画草图。面对西部土地时所联想的;自然地严酷和沧桑感,历史更替和人类的意志,以及国家的兴衰成败对自己心灵的冲击。在西部的大气里,创作意象不断被景致触发着。例如,广漠戈壁滩上汉长城的巍然屹立,近代历史上林则徐的流放和左宗棠守卫边疆,在学校图书馆阅读的感人肺腑“两弹一星”的辉煌建构,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奇。胸中澎湃着历史深处传来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情景交融下就有草图记录下来的冲动了。

3.2 高山仰止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

第一,平面稿的构形推敲。平面稿主要从图底关系入手,抓大感觉,大造型,注重造型的大动势,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加强动势的角度和体块的运动感,在形体表面的激励处理上,以加强整体造型动势为目标,进行辅助线和动态线的刻画。正如波尼丘所说的“直线有可能是把我们带进新的系统结构的原始纯洁去的唯一手段”。在雕塑中寻找的不是纯形式,而是纯节奏,不是物体的结构,而是运动的结构。

第二,泥塑的造势取舍。平面稿确定之后,泥塑进入了世界性的创作阶段。带着之前最初的精神意象和平面稿的大致造型,泥塑阶段注重空间体积的经营位置和各角度得形体变化,保持形体气息的连贯性也是至关重要,很考验雕塑者的控制能力。作品形体间的节奏感、动势及形与形之间的组织关系是这件作品的框架。草图和泥塑稿之间也有反复推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雕塑没有最终呈现的状态都该称为草稿,都是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得探索。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用立体造型的形式凝固下来,本身是需要智慧和方法的,探索这一方式的过程有时需要作者设身处地的情感体悟。同时,对形态传达意味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形体材料的恰当结合。

这阶段泥塑的动势方面进行了好几次的尝试,包括斜线的倾斜程度的掂量,经常需要内心情感的沉淀和对打造型的凝视。

第三,材质和效果制作。材料是一种语言,材料本身的属性就能体现事物一些倾向性,作者抓住这些倾向性进行组织和排列,以便更充分地表达自己意蕴。这阶段考虑到作品的需要,我进行了泡沫的直接切割雕刻试验。在参考泥塑模型的基础上,用电锯对立体泡沫材料进行中锋的切和割,或侧锋磨合擦材质的颗粒结构体的特点,电链锯拉痕显示出雕塑肌理的粗粝感和光斑的跳跃性。

3.3 创作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

雕塑创作是情感和理智相结合的方式,在构形和造势推敲阶段以理性为主,要求达到关系紧。具体在泥塑和材质肌理节奏处理上,却要情感的植入,以求做到笔墨松。所以对雕塑整过程的控制力和自己情感的全情投入就很必要的。作品有理性的把握才可以清楚表达内涵,有情感介入才会使作品生動感人。(图7)

从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到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其间经历了多少周折和磨难自己清楚。虽然不易,但是却是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本文主要从自己的阶段认识,分析构形、造势、传情对创作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重要意义。从构形的推敲和造势的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中,追寻传情达意的道路。进而指导自己创作出感人的雕塑作品来。阶段性工作已总结,创作之路才刚刚起航。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许正龙.雕塑构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振华.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唐尧.形而上下[M].华夏出版社,2008.

[5]阿道夫·希尔德勃朗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傅天仇.移情的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7]李旭阁.原子弹日记[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

[8]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传情构形
鸡蛋益人又传情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六 平武剪纸的写意与传情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会传情的“美瞳”夜试别克LED大灯技术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