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
摘 要:民间手工艺蕴藏着太多大众智慧和创造力,作为设计人员如何正确地认识民间手工艺中的精髓,并不断从中吸取养分,做出优良的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设计
许多学者和相关人员都在研究民间手工艺,各自站在不同的视角,对之做不同的解读。作为设计人员,该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民间手工艺值得深思,路子对了,就会对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起到正面的作用,路子偏了,则会适得其反。
有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面对民间手工艺时,聚焦点应该在哪里?是那些手工艺具体的材料、技术、操作过程吗?是那些已经生产出来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吗?还是那些有着手工艺技术的人群?或者其他。当思考的焦点落到这几个问题上的时候,回答可能就不尽相同了,显然,不同的回答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笔者认为,具体的手工艺技术、直接的手工艺产品、参与的手工艺者自然都应该是我们传承和保护的对象。但更为重要的是,记录这些技术过程,保存这些日常粗器,扶助这些手工艺者,目的绝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而应该是在“非物质”层面。这个“非物质”的层面,笔者认为正是人们原发性的创造力,这些创造没有功利性,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而自然发生的,这些创造没有矫揉造作和粉饰,完全是为了实用(如背篼)或是纯粹的自我欣赏(如羌绣)。这种创造力正是民间手工艺中最为值得我们传承和保护的东西,是类似于火种的东西。
有人曾认为,民间艺术带有原发性,面广量大,一直是其他艺术摄取滋养的基地,因此带有“母型”艺术特征,而这种“原发性”“面广量大”的“基地”的作用和“母型”的地位,也正是民间手工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特征。
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艺学发想》一文中提到,日本的秋冈芳夫教授对日本的手工工具及技术的观点很值得借鉴,“他说这些工具及其技术在日本掌握的人已经不多了,快要失传了。但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工业设计的原理,从中能得到多方面的启发。”张道一先生认为秋冈芳夫教授把这些东西“当作传统的工业设计来对待,在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
这些朴素的设计工业设计理念和装饰设计理念,正是我们在考察民间手工艺品时最为惊喜的发现,如前文对一些日用品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就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美国有一种防严寒的人造毛皮手套,在主要的手指上装了可开启的“窗口”,即使是操作相机,也无需将手套脱下,据说是取法于土著民族猎人的创造,我国鄂伦春族也有这种手套。
在羌寨田野考察中,我们看到许多充满当地村寨居民巧思的日常用品,充分展示了民族的智慧,体现了最为质朴的设计原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并且也应该在设计应用中得到借鉴。
例如,当地人使用的尖底背篼,材料选用了当地随处可取的竹子,破成两半之后即可使用,方便又结实,编织的工艺也并不复杂,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掌握和自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工具。巧妙的是,这些背篼在编制的过程中,根据经验作出了相应的量度标记,而这些标记同时又起到了骨架的作用,人们背着这种背篼去盛装土豆等农作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装的多少大致判断出农作物的重量。另外,这种背篼也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设计了尖底的造型,因为山地特征,到处崎岖不平,如果是传统的平底背篼,往往在休息的时候不方便放置,这种尖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小小的一个支点就可以让负重的农户得到休息,并且也方便起身继续前行。
再如,当地非常常见的独木梯,以一根木头为原料,在上面按照合理的距离砍出梯级,就成了最为方便好用的木梯。这种木梯非常轻便,方便移动,同时又小巧,可以放置在各种需要的地方,哪怕是较窄的空间也完全可以很好地运用,比起其他地方的大木梯来说,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因地制宜,更符合需求,虽然这样的木梯看起来粗糙不起眼,却可以称得是上最好的设计。
因此,笔者进一步提出应该鼓励专业的设计人员对其工艺原理、装饰原理、人机工程学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进行工业产品设计和其他类型的设计。这一部分虽然看起来已经脱离民间手工艺本身,参与的对象也从当地村民变成了设计院校的师生,专业的设计团队设计出来的物件对于村民来说或许不适用,但这种类型的传承却是对民间手工艺作为“火种”的最好释意,传承的是大众的智慧。
但是,目前设计人员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却鲜有这样的认知,换句话说,大家更多的視线仍停留在民间手工艺品的形上面,而没有领会这些有着深刻智慧的“神”。所以,特别是在一些所谓的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更容易出现一些生搬硬套的粘贴,图案的局部裁切、器物的放大缩小,似乎这些就是民间手工艺的特色了。但这样的理解实属大错特错,对民间手工艺的误解也会越来越深,这就有点类似以前的所谓“洋装货”。虽然有很多学者大声疾呼“发展旅游,不要损失民艺”,但是在商业利益面前,这样的呼声也不免被淹没。
如今,设计人员肩负着巨大使命,如何从强大的“原发性”的民间创造力中吸取养分,做出好的设计,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研发设计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认知和思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旭.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综述[J].四川戏剧,2011.
[4]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