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摘 要: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一百年时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前辈从国外大量引进西方音乐的创作、演唱方法,使音乐朝着彰显人性、释放情感的方向发展。这种声乐体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与拓展中国的时代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艺术硕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贝利尼;赵元任;中国艺术歌曲;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新式军乐队的设立,使西方音乐在中国得以传播。在1860年,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洋务运动最早开办新式学校,为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做了体制上的准备。此时,一批留学生回国后的教学和演出实践,将西方的音乐文化带到中国,使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并发挥影响。这为我国近代艺术歌曲的产生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 贝利尼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征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浪漫的情感,可以是甜蜜喜悅的,也可以是忧愁悲伤的。即便是悲伤,爱情也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爱情同音乐一样是不分国界的,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他都离不开浪漫这一字眼。而贝利尼将音乐与爱情相结合,用美妙的旋律诠释了爱情的甜蜜与忧伤,音乐柔美细腻、清扬婉转,使其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早期最具浪漫注意色彩的作曲家。
贝利尼的艺术歌曲十分重视歌词与音乐旋律的结合,对歌词的要求十分严格,它的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古诗词,而诗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抒情性,并常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来描述一个故事。贝利尼力图深入到诗歌的灵魂深处,用音乐细腻地表达诗意。音乐是为诗歌服务的,旋律是诗歌内容的真情流露。他通过各种音乐手段和色彩上的变化表达了诗歌的意境,刻画人物性格,使人在演唱时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并给诗歌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达到歌中有诗,诗中有歌的意境。例如,小咏叹调《游移的月亮》这是贝利尼的一首借景抒情的爱情小曲,透过歌曲我们能感觉到这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描述了男主人公在宁静的月夜下,勾起了对美丽姑娘的思慕与爱恋之情,旋律优美典雅。作曲家在低声部分采用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织体,高声部旋律平稳,采用了作曲家常用的拱形线条旋律线。作曲家采用这种手法,把诗歌中美丽的月光、美好的情感、朦胧的意境描绘得惟妙惟肖。
2 赵元任艺术歌曲的风格及特征
赵元任的艺术歌曲作品大多采用当时的新诗作为歌词。新诗是《新青年》杂志所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产物,是指打破千百年来旧体诗的框框,表现新事物、新思想的白话诗,是带有革命性的新体诗。赵元任有意识地选用新诗进行刨作,可以说是当时音乐创作上的一次革命,这也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色。赵元任艺术歌曲的歌词主要来源于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新诗人的作品,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五四”精神。例如,在歌曲《小诗》中就表达了他对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入狱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思念和同情;在歌曲《卖布谣》《织布》中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歌曲《劳动歌》中作者呼吁劳动人民应该获得教育、生活、休息的合法权利;在《上山》中则表现出了一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中则表现了“五四”青年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激情,以及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坚强决心。这种采用新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整体风格显得自然、清新、朴实。
同时,赵元任作为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按照中国语言在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努力做到歌词与曲调之间的完美结合,使曲调既富于韵味,又十分口语化,独具风格。比如他非常注意使音乐的节奏与诗句的词意搭配,与诗句内在的韵律相结合。他认为,对音乐节奏的处理要符合词意的组合和诗句的句读。在音乐节奏的安排上可以根据歌词的平仄,采用“平宽仄陡”的方法。例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对“天上”“地上”运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处理方式,对“飘着”“吹着”运用前长后短的节奏处理方式,以及对“微风”“微云”句尾长音的安排,都体现出了音乐的节奏与诗句内在的韵律相互吻合的特点。
赵元任是我国最早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同时又是最早开始对音乐的民族风格进行探索的作曲家。赵元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音乐程度不及外国的地方,主张吸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同时,他认为中国音乐有自己的特性,中国音乐的“国性”,都是值得保存跟发展的。在旋律上,他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不仅广泛地吸收民歌的音调,还大胆地运用了民间戏曲、说唱和吟诗的音调。在和声上,他意识到五声音阶对体现“中国风味”的特殊作用,并有意识地运用到和声的处理中。同时,还很重视乐旬的和声终止式,不回避西洋传统和声的终止式,但也探索一些具有五声音阶特点的终止式。
3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及艺术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70年代末,艺术歌曲在题材、风格及作曲技法等方面更加成熟,如罗忠镕的《嫦娥》《涉江采芙蓉》等歌曲就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重要代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艺术歌曲在创作的数量上、歌词的运用上、风格的艺术处理及创作技法等方面有了较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创新求变,作品的音乐风格多样,情感更加深入、动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群,如施光南、尚德义、陆在易、郑秋枫、施万春等,并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曲家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与追求,这都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新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施光南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他创作出来的歌曲不仅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形象鲜明,还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如《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等。
总之,中国艺术歌曲凸显了与西方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无论是歌曲还是曲调,都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因此,当代作曲家不能仅从创作手法和作曲技法上考虑,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新鲜的创作源泉和音乐语言,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飞.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特征[J].民族音乐,2008(04).
[2]薛强华.试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