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慎重选择,恰当运用
——议论文中的材料运用指津
黄老师
议论文不仅要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还需要有充分的材料作为论据。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入木三分。一般来说,观点比较好确立,而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就有些复杂了,特别是材料的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须巧用。在米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一顿好饭,这就需要本领了。选择的材料要保证真实确凿,绝不能弄虚作假;另外,材料尽量简洁扼要,说少无用之话。总之,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不能长篇大论,更不能面面俱到。
今天,黄老师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运用议论文中的材料”吧。
【升格前片段】
永不言败是一种精神,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精神。贝多芬曾遭遇生命的不幸,他却永不言败,而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在失聪以后创作出来的。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贫困的家庭,因父母酗酒,家道中落,年少时他就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艰苦的环境磨练了贝多芬,使他从小就拥有了早熟与忧郁的性格。正因为他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所以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他,让这个热爱音乐的人失聪了。如果老天让一个人失聪,那是老天把这个人与外界交流的门关上了一扇;如果老天让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失去听觉,那就相当于关上了这个人所有的门。面对这一切,贝多芬并没有放弃,他用嘴咬着一个小木棒,以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奏出了《第九交响曲》,从此达到了音乐创作的巅峰。贝多芬凭借永不言败的精神,谱写了生命的乐章,创造了一个奇迹。
【修改建议】
上例中,作者为了论证“永不言败”,举了贝多芬的事例,这个例子符合文题,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却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视觉疲劳。这个事例比较陈旧,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或多或少地用过。选材时,很多同学都易犯“旧材重提”的毛病。比如:谈“自强不息”,都写张海迪、海伦·凯勒,论奉献都写雷锋,这些材料不是不典型,只是过于俗套,缺乏时代感。其实,反映“自强不息”的材料有很多,拼搏赛场的奥运健儿,被掩埋在废墟里的遇难者,从百姓生活中走出的“草根明星”,以及“跨界歌王”和“跨界喜剧王”都通过不懈努力改变着当下的自己……这些事例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更具代表性。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因突发脑溢血,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逝世。与贝多芬相比,史铁生离我们更近,他的《我与地坛》不仅被选入教材,更能感染读者。
【升格后片段】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令人敬佩的当代作家史铁生。他身患多种疾病,却怀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创作。然而,史铁生是一个不幸的人,在21岁时——人生最狂妄的年龄,他的双腿竟然瘫痪了,但他并没有对自己失掉信心,而是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积极丰满的文章。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快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面对命运三番五次的捉弄,面对病魔重重的考验,史铁生永不言败,积极面对。他对着地坛,用一颗翻滚着热血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没有了双腿,他用手“走”出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不能奔跑在绿野旷地上,他放飞了梦想与希望,让智慧驰骋于知识的蓝天。甘甜总在辛苦背后,史铁生穿越了荆棘,收获了美枣。永不言败的史铁生,你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永不言败的史铁生,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亮点展示】
史铁生的故事不仅紧扣“永不言败”这一主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感召力。他一生中,与苦痛为伴,以写作为乐,用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演绎出一段人间传奇。运用这个事例时,同学们要注意人物的精神品质,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
【升格前片段】
索尔·德拉克鲁斯是17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女诗人。她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其源于她的不懈努力和勤奋苦练。据说,在十几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美女了。当时,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希望她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她的志向却是诗人。她一心想写好诗歌,但一开始所写的诗歌并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一天,一群伙伴又跑到家里找她玩。她也很想出去,可最后还是婉言拒绝了。大家都喜欢她,就一起坐下来,耐心地等着。过了一会儿,老师拿着诗稿来了。她接过来一看,脸顿时就红了,因为老师在上面修改了很多,还专门加了批语,说她进步很小。她很认真地看着诗稿,一言不发,其他人也都默默地注视着她。忽然,她放下诗稿,随手抓起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就把自己的秀发剪了下来。原来,为了写好诗,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规定的课程,或者在学业上没有大的进步,就要把那漂亮的头发剪掉,以示惩罚。正因为索尔·德拉克鲁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她的诗才能写得越来越好。最终,她成为墨西哥著名的女诗人。
【修改建议】
举例时,材料不宜过多,更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有些学生常易走极端,要么成句成句地演绎论点,要么成段成段地堆砌材料。他们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将古今中外的事例罗列殆尽,从头到尾,宛然一篇叙事文。上文是《浇灌勤奋之水》中的选段,作者为了论述“勤奋”的意义,引用了索尔·德拉克鲁斯的事例,材料比较典型,却占用了全文的1/3。议论文的材料仅为论点的支撑,详略适宜,所以,我们要对材料进行概括、紧缩和剪裁,突出原材料中能为观点服务的内容,就可以了。
【升格后片段】
索尔·德拉克鲁斯是17世纪墨西哥著名的女诗人。为了写好诗,她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完成自己规定的课程,或者在学业上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就要把漂亮的头发剪掉,以示惩罚。索尔·德拉克鲁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发奋努力,她的诗才能写得越来越好。最终,她成了墨西哥著名的女诗人。索尔·德拉克鲁斯成就自己的秘诀就是勤奋。同时,她也知道应该如何给自己施加压力,使自己有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实现,为理想助跑。
【亮点展示】
升格之后的材料比较简要,既不显得臃肿,也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在引用论据时,一方面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新颖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绝不用两句话,这样会使文章变得简练得体。
【升格前片段】
成功不在于我们是否比别人笨拙,有时,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坚持到最后,能否持之以恒。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幼年时,林纾每天晚上都坐在油灯前孜孜不倦地读书,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上床睡觉。因为长年累月苦读,再加上家贫营养不足等,林纾就患上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尽管如此,他在病床上仍攻读诗书,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两千多卷,30岁时高达一万多卷。虽然不懂外文,但他让懂外文的人口述,自己笔译,用这种罕见的翻译方式,将美、日、俄、法等十多个国家的1700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巨大。
【修改建议】
这篇作文强调的是“坚持”的重要性,却引用林纾的事例,有点文不对题,犯了材料、观点不符的毛病。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上文,作者引用的事例虽然写到了林纾的坚持,却主要证明以下三个论点:一是成功的人大都是从读书开始的;二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这个事例用在此处显然不妥,需要更换。
【升格后片段】
成功不在于我们是否比别人笨拙,有时,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坚持到底,能否持之以恒。
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能看到店门口的一座塑像。他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桑德斯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能为人们做出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到一个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喜爱。“我何不把这个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随后两年,桑德斯开着自己的“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推销这个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第一声“同意”。多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亮点展示】
被拒绝了1009次,桑德斯上校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最终,“坚持”成就了桑德斯上校,也成就了一个世界快餐品牌——肯德基。由此可见,更换的材料针对性强,紧紧围绕“坚持”二字展开,很有说服力。其实,论据不在多,而是精,不能偏离中心论点,更不能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