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锦彬
〔关键词〕中职生;流失;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高流失率已成为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难题。尽管这几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借鉴,但考虑到地区差异,能否从地区实情出发,对中职学生流失进行本土研究,找出有效的对策,成为地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以地方某职校2012和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访谈和学生流失数据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即第五学期)前流失近四成;第一学期春节过后到第二学期初流失数最多;第一学年流失数量远大于第二学年;男学生的流失数大于女学生。这种流失势头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如下页表1。
一、中职学生流失概念的界定
中职学生流失是指中职生在校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放弃学业,离开学校,流落社会。关于流失,通常有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两种,显性流失是指一部分中职生真正弃学,离开学校;隐性流失是指部分中职生在校期间无故长时间旷课或休学。无论何种性质的流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中考落败,学生怀着不同的目的进入职校,其结果是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以各种方式流出校园。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流失,是多方面因素“共振”的结果。
(一)自身因素
1.学习基础普遍偏弱,缺乏学习兴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大都“来者不拒”,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面对学习的无力感使一些学生入学后厌学情绪越来越重,时间久了,容易萌发辍学的念头。
2.职业生涯规划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感觉上,并以此选报专业;有的学生则盲从甚至干脆由家长决定专业。进校后对要学什么、怎么学感到茫然。调查发现,有60.6%的中职生对前途缺乏信心,有51.7%的学生认为学习好坏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影响不大。一些学生宁可顶着长时间旷课被学校处分的压力而忙于勤工俭学赚钱,最后因无法跟上学业而辍学。
3.判断是非能力较弱,从众心理严重。部分中职学生是非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差,过度上网;部分原本想学习的学生,也易受他人影响而加入打工队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受春节在外打工回来的亲朋好友影响,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时最容易辍学。
(二)家庭、社会因素
尽管国家实行了农村贫困生学费减免等政策,但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家庭因无力支持孩子正常完成学业而让孩子弃学务工,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上职校没前途,不如打工实惠,这与当前非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传统的职业教育偏见有关,使一些学生无法安心在校学习或不思上进,无事生非,最后要么转走,要么干脆辍学。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环境、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的师德和学识等对中职学生的流失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教学理念较落后,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仍很保守,通常仅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来完成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课堂乏味,“陪坐”式学习让学生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余生活单一
一些地方职校教学资源匮乏,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文化、轻技能”的倾向,这种观点指导下的教学实施往往导致职业学校办学的“普高化”,学生实训机会少,课余生活单一,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这也是学生厌学离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长时间以来,部分中职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教育教学的无力感,倦怠情绪日趋严重。工作没有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低,日渐形成习得性无助,过一天算一天。这种情绪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责任心不强,这也易造成学生辍学。
三、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搭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应既有基本文化理论方面的保障,也有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底线,更有技术能力水平方面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紧扣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学生与市场实际,合理布局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搭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推荐合作机制,把优秀学生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与企业合作,开设多种形式的教学班。如订单班(学生有机会在一入学就与三年后的就业挂钩,使专业学习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准订单班(学生毕业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执行,合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产学联合班(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推荐该专业毕业生到该企业实习就业)。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控制学生流失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改变教学理念,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易造成学生厌学、弃学。如何在保障学生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目的?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性思维推动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为此,我们以英语教学为实验对象,立足学科课堂,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最近发展区的训练、合作化学习等渠道,尝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努力把教学、学习和实训有机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其他学科特别是专业学科,更有条件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以此激活学科课程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达到控流目的。
(三)强化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我们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给其带来伤痛的家庭环境(调查发现,我校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左右),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这对中职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期间,课题组一方面以活动为抓手,以激励为动力,以实效为目的,配合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又以学习为主导,通过讲座或德育研讨的方式,围绕“倾听、呵护、宽容、模范”八字方针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校沟通,协助家长营造育人环境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结构大多是不健全的,即便是家庭结构健全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窘迫或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及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等)等因素,而使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及障碍,这些均为学生流失埋下了隐患。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我校建立了一条家校沟通干预通道。
首先,考虑到寄宿生较多,家访、开家长会有一定难度,班主任便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告知孩子在校表现,交流教育经验,减少、杜绝因家长原因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压力。
其二,牵手社区,组织学校优秀教师和心理教师定期走进学校所在县(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增强家庭心理疏导的实效。
其三,有计划地邀请专家进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教理念。
最后,组织班级家委会,建立QQ或微信群,开展网络学习,交流心得,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实践发现,从家长教育入手进行干预,效果明显。我校2015届建筑装饰班一年级流失率仅为7%,较前几届明显下降。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具有“先天”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初中时很多就成为学校、班级、家庭的“边缘人”。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有的学生甘愿沦为沉默的“隐形人”;有的则三五成群,闲荡冲突,惹是生非;还有一部分学生成为“网络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扮演侠客、勇士、富豪或歹徒,在匿名的环境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一般两年后就得走进社会迎接各种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素质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在重视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通过心理课程、丰富多彩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个案咨询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努力实现从源头上“控流”的目的。
总之,中职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多样,我们只有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尽量减少学生流失,才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注:本文为福建省宁德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4年度课题“中职学生流失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ndzy14015)。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职业中专学校,宁德,352100)
编辑/于 洪 终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