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2016-11-19 07:57孟万金官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方向目标

孟万金 官群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目标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0期,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发展观。接下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往哪里走?预期结果是什么?这就涉及到方向和目标。通常,我们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究竟走哪条路更便捷?这就需要明确方向;能否最终到达“罗马”,这就是目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缺少坚定正确的大方向,因而对终极目标缺乏远见,往往混淆目标与方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高度,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首先要明确其大方向与总目标。下面,我们先审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与终目标,然后分别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和终目标。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方向不明,终目标不清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几乎看不到有人关注其方向问题。由于大方向不明,终极目标也就很难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自然只能局限于眼前,发展缓慢。那么,方向到底有多么重要?请看下面的寓言。

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车,驴子在屋里推磨。后来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前往西天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它成了马中的俊杰。有一天,它重回磨坊去看望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大体相等。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也一步没停止。不同的是,我背着玄奘大师去干了一件有价值的大事。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产生不了大的价值。”

由上可见,方向决定前途、决定路径、决定目标。而目标又细分为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每个目标像里程碑一样引领人们不断接近、最终到达总目标。目标又可细分为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或层级目标,不论哪种目标,都具有引领性。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最终目标。

这个实验结果得到了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佐证。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有何秘密?山田本一的秘诀是:“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大方向和最终的目标,因而一直在“病理”“问题”的低层面徘徊。这主要还应归因于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就在学校、社区建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在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因此,传统的心理学文献中充斥着研究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变态心理等消极心理现象的文章、报告与论文。这种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和片面发展,进而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直到80年代以后,美国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注意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遗憾的是,美国心理健康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一直指向消极一面,目标也聚焦到化解消极一面,有时方向和目标混为一谈,近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不清。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跟着美国的步伐,难免大方向不明,终目标不清。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追求幸福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幸福社会基础在民生,关键靠教育。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费尔巴哈说得更明确“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断言“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那就是“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中明确指出“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自己是关于幸福的学问。

既然幸福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那么就必须澄清什么是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幸福思想包含个人感性物欲的满足,又包含社会理性道德需要的满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批判继承西方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在肯定生命、健康、快乐、美德的基础上,将感性快乐与理性节制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有机结合起来,独具辩证唯物主义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炼出幸福的核心是快乐,而道德修养保证这种快乐的正确方向并为其保驾护航,二者有机结合表现为:主观上的愉悦体验——“快乐”;客观上的成长有为——“有成”。而生命健康是“快乐有成”的前提和载体。因此,我们将幸福精髓概括为:健康快乐有成。具体体现为“八个统一”,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辛劳与享受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那么,如何迈向幸福?如何保证不偏离幸福的大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

(1)以人为本作统领。这就要求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出发,突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主动的实践者。让师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核心素养的完整意义的人。

(2)生命健康作本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费尔巴哈也认为“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生命就是幸福”,“快乐与健康就是幸福”。

(3)快乐有成作核心。快乐是幸福的体验,有成是幸福的支柱。即便是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也认为,单纯的快乐并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态和体验。

(4)自主劳动为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实质上,马克思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假如劳动是合乎人性的、是自由自觉的,它就是人的幸福存在方式。

(5)积极心理打基础。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自身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品质。

(6)优良品德把方向。“美德是我们追求幸福之行动的一部分”,诺丁斯认为,幸福“既是道德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又是引领我们道德生活的受欢迎的副产品”。

(7)公正公平作基线。正如诺丁斯所言,就平等而言,只有将之理解为人“在成长、发展自我的才能、性格、个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机会平等”,它才可能促使人实现幸福。

(8)人际和谐为命脉。中国一向偏重个体幸福源于集体幸福,认为幸福并非单属于个人,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诺丁斯说“首要的幸福要在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去寻找。”

(9)兴趣特长作翅膀。兴趣特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生活乐趣,开发潜能;还可以为出类拔萃提供支点,为实现理想人生插上幸福翅膀。

(10)多元评价显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不是“复制产品”而是培养独特个性。因此,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以彰显和鼓励个性成长。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但是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偏重于二级和三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三级目标,远没有达到终极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是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的精神实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自然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简称《纲要》)的总目标里已经初步显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其精神实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总目标指导下,《纲要》细分出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显然,这些具体目标都是通向终极目标的里程碑。

当前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重点应聚焦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在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大方向和终目标后,人们不禁要问: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什么?且听下讲细述。

(孟万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北京,100088;官群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美国佛州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北京,100083)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猜你喜欢
方向目标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全球定位系统
说说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将梦想变成目标,改变你的一生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