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花》
作者:贾平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读者:奇物秋水
贾平凹对现实的关注一以贯之,但置诸小说的写法,他要的是“变”。《秦腔》和《古炉》,将散点透视的繁复琐细用到了极致,《带灯》中,大大削弱之,增加叙事的全知视角,而《老生》已全然是焦点透视;至于书中角色,传统意义的主人公在前四书中不复存在,而变为串线、串场人物,对故事起到一种勾连的作用,而非绝对的主角。新作《极花》,叙事视角已无散点投射的影子,而是凝聚于一个人的视角,“让那个可怜的叫着胡蝶的被拐卖来的女子在唠叨”,传统的主人公自然亦回归,当然就是胡蝶。更须强调的,乃写意笔墨,贾平凹自己说,“现代的小说,有太多的写法,似乎正时兴一种用笔很狠的、很极端的叙述。这可能更合宜于这个年代的阅读吧,但我却就是不行。我一直以为我的写作与水墨画有关,以水墨写文学,文学是水墨的”。
何谓文字写作中的写意笔墨?这似有些令人费解,不妨从举例中看看作者自己的解释:“还是那个苏轼吧,他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无一不能,能无不精,世人都爱他,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他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艰难不幸,而他的所有文字里竟没有一句激愤和尖刻。他是超越了苦难、逃避、辩护,领悟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谛而大自在着,但他那些超越后的文字直到今日还被认为是虚无的消极的,最多被说到是坦然和乐观。”关联前面所言,所谓写意笔墨即豁然:不愿将小说写到“狠”、“极端”的程度,苦难固然困难,未必要用“激愤和尖刻”的态度去叙述,可以尝试某种超越,去表现现实与人性的复杂与暧昧处。
读者:陶北
一部不大同于以往的《极花》又问世了,贾平凹依然在他探索性的写作道路上跋涉着,拿着历史的索魂棍和时代的探照灯,在乡间粪土与陈尸亡灵中索取着养分,以微弱的磷光照向这惶惑不安的当下和未来。
如果说《带灯》中的带灯,还是夜里自带了一盏小灯的萤火虫,那么《极花》里的胡蝶,却成了更加卑小低微的毛拉虫儿,到了冬日就休眠而死,夏天里,即便长成草开了花,也是要被晒干卖了的。
贾平凹的写作,一直都在一种矛盾的立场上理性而混沌地前行着,他的两难,似乎总在现代理性与传统伦理之间纠结着。这种纠结,并不是要做出一种终极的选择,而恰恰是和盘托出式地呈现出这种两难的状态。也正因如此,贾平凹的小说构建,有轻重,有虚实,既有细碎,又有浑成,细碎而愈加浑成。《极花》就是一部于细碎中求浑成、越细碎越浑成之作。
《秦腔》以来,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就写得越来越密实,越来越多地以丰富的事实、经验和细节来密不透风地构建着,但可以明显地看到,构建本身并不是他的本意——正如四面墙确实需要一块一块的砖混合着水泥沙子而垒起,但垒它的人并不仅仅是要垒四面墙、垒一座房子,而最终是要建造一个家园。贾平凹想要构建的,正是他广阔的意蕴空间。
二、《生活,如此而已》
作者:任晓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艳丽芊桐
作者的语言非常节制,对这种失败的青春,有身心相照的感触与同情。任晓雯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成为基督徒后,知道有一个最高准则存在,因而能反观自己,认识内心的幽暗与软弱。信仰对生命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对写作的改变,将是个更漫长的过程。人性的确幽暗,想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时候,人面对自己,才是最无能为力的。这是多么渺小和可怜呢。这么想着,就会有怜悯。这是我对笔下人物的态度。
失败的青春另一面是在这个成功至上的社会,荒废的个体总会被逼把一切错误归结为自己的无能。但悲观主义哲学家塞内卡不这么看,他认为:我们的命运掌握在命运女神的手里,命运女神生性反复无常,残酷而虚荣,是我们生活当中一切不可控因素的总和。命运女神只想传达一个意思:我们的生活归根结底掌握在别人手中。而蒋书仿佛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配合塞内卡的观点正确无误:妈妈很美,自己很丑。渴望父母的爱,可是他们离婚。有一个陌生的叔叔关心她,最后的目的却是想杀了她……命运女神不会赐予我们任何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非常混乱动荡,好像我们决不能以受伤的意外态度来应对不幸,因为不幸原本是生活契约的组成部分。
读者:白三关
小说有点阴郁。幸好我过了被这种文字影响的年纪,但不否定我被这本书影响了心情。生活也许是个陷阱,有些人挣扎着爬到岸上,有些人却死在原点。但我觉得生活不是如此而已,至少从小处去有些改变。文中女主角连吃饭的碗筷也不愿意洗,我实在是不知道这样能不能把生活过好。
三、《怀旧食堂》
作者:伊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读者: 幸福的小兔子
写美食的书很多很多都是讲如何去制作,制作的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怀旧食堂》里写的全是美食背后的故事。《怀旧食堂》将美食转化为故事,书写了记忆中悠远绵长的美食滋味。这其中有童年母亲精心烹制的美食,有深藏于胡同深巷中的街头小吃,有漂泊他乡偶然遇见的特色美味,有回忆中永远甘醇美好的故乡味道……通过不同的美食滋味来写出种种人生况味,甜蜜或辛酸,美好或伤感,温馨或落寞,不一而足。拨动记忆的琴弦,感受舌尖的滋味,从美食中看个人成长,有些念旧,有些治愈,滋味低回深长。打动我们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感包袱。
《怀旧食堂》让悠长的回忆替代了味蕾,把美食转化为记忆,这里面承载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幸福和痛苦、希望和失望,激励我们长大成熟,即便世界瞬间成为一个油锅,我们都是里面的煎饺。
读者:Aileen
伊北的《怀旧食堂》一书中的糖稀画、煎饺、白米稀饭等都是我们皖北地区的常见吃食,看了他的文字引发了我儿时的记忆,记忆中的美食,也许很简单、很常见但是却给人以难以忘记的回味力量……
小时候我每天早上跟着姥爷去街上买烧饼、吃油条沾油茶,在姥爷的背上听着他给我说的他参军时的英勇故事,现在,姥爷去世都快20年了,可记忆中的味道却是那样香甜,虽然烧饼油条油茶还再卖,但却永远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摘自豆瓣网,相关人员均已发信,请及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