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芳
[摘要]: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德育体验
语文,指语言、文学和文字,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那么,如何把握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吃透教材,将德育科学地渗透于第一课堂
新课标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既重视了语文的基本技能培养,又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标是从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充分揭示了文道统一的辩证关系。从目前新教材的编选上,许多课文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贯穿于作品中,这些教材的结合点为我们科学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二者巧妙融合,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
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鲁迅的简介,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所立下的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
(二)妙用背景介绍,实施德育教育
中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必要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
如《百合花》是茹志娟的成名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得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得“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中灿烂绽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三)利用课文具体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样,德育感知也只有建立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深邃主题的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加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做出自我的、合理的多元解读。
如在讲授《百合花》一课,在揭示“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时,学生可能只是就主人公——新媳妇、小通讯员的表现总结出:百合花象征人物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深入的领会:百合花还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同时,可以深入引导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处理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
(四)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开展专题作文训练。指导写作首先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作用,语文实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我愿化作润物的春雨,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起来,为提高学生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彪.语文教学:本体与方法.浙江社会科学,1999,(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