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医 杨晓林
摘 要:河南省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以及繁荣的商贸活动,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通过选取河南省最具特点的传统村落进行摸排普查,重点调研村落形态及民居特征、保护现状、民生状况、利用及管理现状等项内容,总结整理河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模式,并分别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与方法、发展动力和战略以及权益分配等层面,对目前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基于此,提出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原则,并在行动策略层面,提出编制《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纲要》,重点培育扶持不同类型、不同资源禀赋条件的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示范。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保护原则;行动策略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verse geography pattern, long agriculture history and prospero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numerous diverse traditional villages come into being.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ypical area, focusing on village pattern, current preservation situation, local lifestyle, use?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we make conclusion of the preserving and using pattern, and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curr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ow to preserve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route and method, developing strategy and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benefits, etc.Above all, this thesis put forward to the main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hat is leading by village plan, adjusting by policy,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units, expert intervention,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rs.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put forward to the act strategy to Hena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at is, making overall plan of Henan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ing and using, creating different models based on differ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and popularizing in the whole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traditional village ; preservation and usage pattern ; preserving pattern ; ac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84(6)
1 河南省传统村落概况
1.1 河南省传统村落类型及分布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河南省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以及繁荣的商贸活动,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
自然型聚落(多为血缘型聚落):根据地理地貌特征,河南省自然型聚落可分为平原型村落、山地型村落、浅山丘陵型村落、黄土台塬型村落,其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主要是以豫北太行山(鹤壁-卫辉-辉县-林州)、豫南大别山(罗山-新县-光山-固始)与豫西南伏牛山(淅川)、桐柏山(桐柏)等地的山地传统村落群,往往绵延数公里,形态保留非常完整,与自然地形地貌浑然一体。保留完整的还有豫西黄土台塬地区(陕县)的生土窑洞传统村落。
商贸型聚落(地缘型聚落):位于商贸较为繁荣的水陆枢纽处,古商道、码头等,如滑县道口古镇、社旗赊店镇、宝丰石桥镇、神垕古镇、大金店镇等。
堡寨聚落:多为庄园堡寨,多出现在豫东、豫中平原地区,也有在浅山丘陵地区依山势而建,如巩义康百万庄园、郏县临沣寨、荥阳油坊秦氏寨堡(古民居群)等。
1.2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情况:截至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已公布三批,共有2,555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河南省有99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河南省传统村落情况:截至2015年,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单已公布二批,共有415家传统村落入选(包括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5家),其中第一批320个、第二批95个。
名录基本涵盖反映河南省各地人文地理特征的各类传统村落,然而,就其保护特点而言,主要侧重于对特征非常明显的单个村落的保护,对于许多地区传统村落集群现象,如北太行地区豫北山地村落集群、大别山区豫南山地村落集群、黄土台塬地区地坑窑村落集群及其周边文化生态景观(山地自然及农业生态景观、黄土台塬自然及农业生态景观等)等的并未形成有效保护。
1.3 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报送数据的7个省辖市及2个直管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漯河市、新乡市、南阳市、鹤壁市、信阳市、永城市及长垣县),列入国家和省名录的传统村落中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7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23处、省保单位40余处、市保和县保211处。
2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河南省文物局采取开展调查、完善名录、督促指导各地加强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加大资金投入等多重措施来加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
2.1 保护资金投入及使用
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三年重点支持的8处(全国共270处)(包括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北朱村)。
经初步统计,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3,810万元。其中,2014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安排2个传统村落3个项目,共3,090万元。其中: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保护规划56万元;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消防、防雷、保护维修项目1,764万元;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维修保护展示1,270万元。而河南省级财政资金近年来共安排770万元,主要用于保护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编制费用支出。
2.2 保护方案编制及批复情况
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15个传统村落编制并报审了保护方案。经过专家审核,省文物局已批复保护方案8个、批复保护规划1个。分别为: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文物建筑本体维修保护工程(豫文物保﹝2015﹞40号)、信阳市新县丁李湾村古民居修缮(豫文物保﹝2015﹞41号)、焦作市北朱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豫文物保﹝2015﹞54号)、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民居文物保护规划(豫文物保﹝2015﹞92号)、新乡卫辉市小店河村传统村落文物建筑抢险工程(豫文物保﹝2015﹞93号)、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豫文物保﹝2015﹞95号)、洛宁县丈庄村程氏旧宅修缮工程(豫文物保﹝2015﹞112号)、洛阳市孟津县卫坡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豫文物保﹝2015﹞118号)、漯河市郾城区裴城村传统建筑修缮工程(豫文物保﹝2015﹞119号)等,8个项目已全部列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3个项目已进行预算控制数审核。
2.3 传统村落保护的样本调查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情况调查主要是选取河南省最具特点的传统村落集群进行摸排普查,重点调研村落形态及民居特征、保护现状、民生状况、利用及管理现状等项内容。
豫北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河南所辖太行山区属北太行地区,主要涉及鹤壁山城区、浚县、淇县、新乡卫辉、辉县、焦作博爱、安阳林州等县市,其山地传统村落特征呈青石灰瓦民居逐渐向红石板岩民居过渡特征,村落依山就势,绵延起伏。由于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因此村落形态与传统民居保留较为完整;然而由于山村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相对贫瘠,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目前村庄“空心化”严重,60%-70%以上民居长期闲置,保存状况堪忧。
除个别有特点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之外,如鹤壁王家辿村、林州石板岩镇等,开始尝试政府引导、农户自主经营等模式,90%以上的山地村落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多业态产业模式,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利用模式。
豫南大别山地区传统村落:河南所辖大别山地区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气候温和湿润,雨水丰沛,山清水秀,主要集中在信阳地区新县、罗山、光山、固始等,其传统村落特征呈土墙黛瓦或青砖墙黛瓦形式,错落有致,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具有典型的南北方民居过渡特征,砖雕、木雕较为精美。同样由于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村落形态与传统民居保留较为完整,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目前村庄“空心化”严重,80%以上传统民居长期闲置,保存状况堪忧。
信阳新县、罗山等地依托红色旅游的开展,充分利用国拨资金,政府推动与村民自主保护维修相结合,较好地兼顾了一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较为突出的有罗山何家冲村、新县西河湾村、新县郝堂村等,然新县尚有但许多处于更偏远的山地村落,譬如丁李湾村、徐家山村等虽然形态保留非常完好,缺乏特色产业支撑,面临非常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传统民居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加之信阳地区雨水充沛,衰败速度非常快。
豫西黄土台塬地区传统村落:依托豫西地区黄土台塬地貌而形成的独特的窑洞民居传统村落是豫西地区一道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主要集中于三门峡陕县、灵宝、洛阳孟津和巩义部分地区。有靠崖窑村村落、地坑窑村落等,是沿黄土台塬而形成的传统生土民居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陕县庙上村为代表的地坑院传统村落集群最为突出,地坑窑院独特的居住文化体验,以及与之相呼应的陕县剪纸、水席“八大碗”等民俗民艺传统保留较为完好,使其具有极高的保护及进行整体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
目前,仍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地坑院中,主要为老弱病残。前几年由于地方政府片面地理解国土资源部的“退宅还耕”政策,导致大规模的填窑还耕运动,造成了大片的地坑窑村落遭受人为破坏。另外,由于社会习俗及审美的变化,年轻人多选择另辟新房或窑顶起新房的形式居住。因此,生土窑院村落在近几年消失地也较为迅速。
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除庙上村借助政府资金扶持,并通过社会资金介入,建立地坑窑院民俗旅馆之外,尚缺乏较为有效地开发利用模式。投融资渠道少,兼之管理利用模式的欠缺,导致生土窑洞民居的迅速衰败和地方工匠和匠作技艺传统濒于消失。
豫东、豫中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广袤的豫东、豫中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具有悠久的麦作经济的农耕传统,自古以来,较为富庶的平原村落易遭匪患,因此多沿村筑寨堡。而村中民居多为“前庭堂后楼院”的多进四合院民居,规模较为宏大。另外,在清末民初时期,有些地区还出现了“类碉楼”民居,瞭望防御功能很强,如荥阳吴村的两座类碉民居。
由于豫东、豫中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城镇化推进速度较快,因此传统村落中传统民居与各时期新建民居新旧杂陈,“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兼之,地方政府对于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不充分,往往对申报传统村落和保护单位并不热衷,也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碎片化”和传统民居的衰败,如荥阳高村乡油坊村。
3 现有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分析
3.1 河南省传统村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据初步调查,目前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主要有七种:
3.1.1 村集体融资+个人股份经营
代表案例:焦作北朱村
主要方式:村集体融资方式,个人土地置换/房屋置换,传统村落保护与维修主要采取地方政府补30%-50%,个人出50%-70%,修缮之后产权归个人。关于传统利用模式主要由村集体统一协调,可通过自主经营或租赁经营方式,但经营产品、利用方式需要按统一规划进行。
3.1.2 公司+地方政府+农户
代表案例:鹤壁王家辿村
主要方式:地方政府主要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和采取权益主体公司化运作,社会资金介入,收益主体为公司,农户家庭规模化经营,主要是民宿民居的利用模式。目前,公司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
3.1.3 合作社型:政府+农户
代表案例:新县西河湾村
主要方式:传统村落保护与维修主要采取地方政府补助与个人出资修缮相结合的做法,整体评估民居质量及价值,确定维修补助经费,小修:政府补300元/平米,大修:政府补500元/平米。产权、经营权归个人,由政府引导以村集体为主体成立合作社统筹经营。
3.1.4 土地/房屋置换型(专家+公司+政府)
代表案例:郑州上街区方顶村
主要方式:由社会资金投入整体保护修缮、统一商业化经营,政府匹配周边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由投资方建设安置房,村民全部外迁城市住区。产权、经营权全部转移至投资方。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两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能源自维持住宅监测展示平台研发与示范”和“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的示范村,在方顶村的保护利用模式中,结合郑州大学专家团队的长期介入,在传统民居的居住适宜性技术研发方面居于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的领先地位。
3.1.5 专家+NGO组织+村民
代表案例:新县郝堂村
主要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改善基础设施,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和民居维修等。由艺术家/NGO组织等公益团队介入进驻,与村集体协作,长期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与经营决策。
3.1.6 村民自主经营型
代表案例:林州石板岩镇
主要方式:由政府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农户自己出资进行日常维修,产权、经营权归个人,村中能人带动,农户自主经营。目前与国内100多家高校建立美术实习基地,兼之经营民宿体验等散客旅游团队。
3.1.7 公司租赁经营型
代表案例:陕县庙上村
主要方式:由公司与村集体签订租赁合同,独立出资对地坑窑院片区进行维修,并独立经营民俗民宿体验型地坑院宾馆。但由于公司与村民矛盾日益突出,公司被迫撤出庙上,放弃经营,交归村集体经营,效益较差。
综上,在目前河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中,管理模式/利用(经营模式)/保护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关系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3.2 国内及台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
3.2.1 黄山市“千村万幢”工程
主要是针对不同村落特点及资源条件,采取“一村一品”的保护方式,并组织多个政府部门,多方协动型,共同带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主要涉及的相关部门有住建/文物/农业/水利/文明委等,分别对基础设施、民居本体维修、农业即水利设施及村规民约等进行针对性引导和支持。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徽派传统村落。
3.2.2 婺源传统村落集群模式
公司+村集体+农户股份制经营,产权村民所有,运营和管理权在公司,整个婺源传统聚落区的村民的生活生产场景作为传统村落集群的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加之婺源自然山水、粉墙黛瓦的徽派村落,形成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的整体形象。而村民们在村规民约和村庄旅游发展管理规定的约束下保护利用民居和生态环境,并从门票分成和年终旅游收益股份分成中共同受益,安居乐业。
3.2.3 台湾传统村落民宿改造模式
专家+村民+游客生存体验,强调政府与专家介入,旅游发展中重视对于原住民利益的保护与原乡文化的尊重,游客的乡土生活体验需要与原住民同吃同住,共同承担生产劳动、分担家务,以体现民宿的核心本质。
3.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3.3.1 日本古川町村保护与利用模式
即通过专家+工匠+村民社区参与,通过村规民约约束,通过传统村落和古民居物质形态保护、民俗民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建立村史馆等手段激发村民对于乡土文化的自豪感,成为日本最美丽的乡村。
3.3.2 欧洲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公益组织(NGO组织)+村庄合作社+农户+城市居民(食品订单),强调生态、文化、经济及村落和建筑形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居民绿色食品的网上订单配送服务,合理调整村庄产业结构,建构村民直接受益的新型的城乡协作关系。
4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问题与难点
通过对于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制约传统村落发展的问题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五大层面。
4.1 保护与利用关系层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发展)之间的关系未理清,存在保护与发展误区。或片面追求保护文物般的“原真性”保护,单纯强调村落与民居物质空间形态保护,一味强调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忽略民生改善要求;或片面强调发展,通过“布景式”静态展示的方法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或一味迎合游客的低层次的农家乐形式,未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自身的地生态、文化等特色,造成“千村万寨搞旅游”的同质化发展模式。
4.2 保护路径与方法层面
传统村落保护路径与方法缺乏创新,保护维修成本高、劳民伤财。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维修方法缺乏仍沿用文物建筑修缮的方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依靠专业古建维修队伍进行维修。由于传统村落民居数量众多,维修施工难度大、进度慢、成本高,劳民伤财。据调查,新县郝堂村基础设施及村落环境整治已动用将近8000万的政府资金,并非传统村落保护的可持续性路径。
因此,针对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进行分级评估,对于文物建筑按文物修缮方法进行,对于大量的非文物类建筑,可以按“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持风貌的协调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和工艺,同时鼓励居民自主修房、政府部分自主进行保护路径和方法的创新。
4.3 发展动力层面
村庄“空心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发展建设的后续动力。由于传统村落多位于较偏远地区,都存在较严重的“空心化”现象,村民多以传统农业为生,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去城市打工,村庄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而目前传统村落发展多存在等靠政府或社会资金投入的现象,缺乏对应于自身资源特色禀赋条件的内生式发展,缺乏村中能人带动的主动式发展。因此,如何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改善民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能力培养建设拓宽增收渠道,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业,是解决村庄“空心化”和提供其后续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4.4 发展战略层面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方式趋同,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周边区域的传统村落往往难以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局面。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多针对单个村落,采用较为类似的乡土旅游体验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缺乏针对整个区域的传统村落集群的旅游体验产品的深度挖掘,也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定位与思考,这是造成目前传统村落旅游形式趋同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居民对于生态食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等的旺盛需求,充分分析各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特色,结合城市周边周末游、小长假游等开展乡村深度体验旅游和农耕文化参与式体验旅游,以及订单式绿色食品原料配送服务等充分挖掘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特色,引导差异化乡土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4.5 权益分配层面
传统村落发展中产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造成未来发展隐患,无法实现传统村落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产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问题,应充分调研各方需求,尤其是村民的需求,可以将产权与管理权、经营权适度分离,避免由于产权纠纷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在引入社会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兼顾投资者与村民收益如何平衡发展,避免对于传统村落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5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战略思考
5.1 方法与路径层面
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引领、政策调控、部门协作、资本运作、专家介入、村民参与”的二十四字箴言。
以河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战略总体规划为引导,以有利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各级管理政策调控协同区域发展,在村落发展中开展住建、文物、旅游、农业、林业、土地、文明委等多部门协作,利用政策优势,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建设,以专家长期介入、陪伴成长的方式促进传统村落的长期良性发展,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参与式发展实现以保护促发展,已发展提高民生,以民生建设储备村庄发展人才资源,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5.2 行动策略层面
首先,编制《河南省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纲要》,开展“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概念性总体规划”研究,高屋建瓴,统筹协调全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整体战略布局。
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应站在以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全省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总体谋局,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村落形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城乡融合发展、共赢共荣的新格局。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以及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村民急需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增产增收,这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需求导向性的内生式发展动力。
以河南省传统村落资源的区域分布圈层为基础,结合河南省新型城镇体系规划,针对区域型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等不同地区的区位及城市居民周末、小长假等休闲消费需求特点,形成分别以郑州、洛阳、许昌等为中心的1小时车程圈传统村落旅游线路目的地、2小时车程圈的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3小时车程圈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差异化特色生态农业和即旅游观光业产品整体定位,将田园体验、文化体验、农耕体验与民宿体验等相结合,统筹协调不同区位、资源及村落形态的空间整体布局和发展路径选择,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指导全省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其次,重点培育扶持不同类型、不同资源禀赋条件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样板,创造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特色模式。在《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重点扶持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业态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示范村,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大中城市的休闲度假圈层,围绕郑州、洛阳、许昌等大中城市发展和培育一批乡土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结合不同地区的地脉和人文生境特征,探索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投融资手段、不同管理经营模式的传统村落示范区,创造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特色模式。
最后,合理选择不同发展路径与保护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在全省的传统村落进行推广示范根据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及资源特征,总结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保护利用模式,扎实落实推广示范工程建设,有力促进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尹亮.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建筑学院,2010.
[2]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天杰.社会调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权威.对河南地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
[5]吕红医.河南传统村落的时空简史[J].中州建设,2012,(15).
[6]范晓琳.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郏县临沣寨为例[J].华中建筑,2011.
责任编辑:于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