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妹
摘 要:教师要解决学生不善于观察思考积累,结果缺乏写作素材而导致写作文难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进行学科整合,拓宽作文素材渠道;指导学生品读漫画,引发体验;关注节日,创设写作情境;分享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为学生的写作铺设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找准契机;丰富素材;感受乐趣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畏难厌倦”的现象,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基于此现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强烈的素材意识,找准契机,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为学生的写作铺设一条成功之路,引领他们感受作文乐趣。以下几种方法是我从教多年积累的经验,收效甚好。
一、学科整合,拓宽渠道
“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李白坚《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人的课程表中除了语文之外,还兼有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劳动等课程。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美术、音乐、劳动、体育活动、科学小实验等都参加到作文教学中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下笔、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而沟通课堂内外,加强学科整合,软化学科界限,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彰显学生的灵性和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比如《劳动》课文里有详细的操作解说,学生便于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动用自己的手,开动自己的脑,调动自己的眼、耳、鼻、口等多种感官,悉心观察、仔细聆听、慢慢品味,获取第一手资料。比如《折纸》之“学折乌鸦”,上完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写起来就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善于写作的学生能将自己折纸前的想法、颜色搭配、折纸过程的一波三折及折后的自我陶醉等写得妙趣横生;不善于写作的学生也能通过看课文的解说而写得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再比如《我当小主人》一课,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接待客人,也可以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经历的回忆,因此学生写相关内容的作文自然有话可说,有根可据。当然这个 “根”就是劳动课文里的“学·做”的要点。有的课文如《学做拌面》《整理房间》则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因为有情趣,学生爱劳动;因为有作文目标,学生做得特别用心,使作文与劳动相得益彰。
二、品读漫画,引发体验
漫画是生活的缩影,以其形象、生动、幽默的表现手法,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如果将漫画内容看作是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更容易叩开儿童思维情感的大门。因此,组织学生品读漫画,从漫画故事中联系生活,引发情感体验,也是丰富素材的妙招。
孩子们平时常看的漫画有《父与子》《名侦探柯南》《爆笑校园》等。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与孩子们聊漫画,因为有共鸣,他们情绪高涨,滔滔不绝。借这个契机,我就把自己看《父与子》的情感体验爆料一番:“孩子们,老师喜欢看这本漫画书,是因为它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小学三年级时,我没把墨水瓶盖拧紧,结果墨水晕染了书本,弄脏了书包。当时父亲紧急帮忙 ‘抢救,把书本掏出放到另一个袋子,然后清洗书包。我暗喜父亲不计较自己所闯的‘祸,继续擦拭书本上的污渍,没想父亲洗完书包后开始严厉地追责……那你们从这书中联想到了什么呢?”稍稍停顿之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趣事,讲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等。我有意识地让两个语言表达出色的孩子来说,之后稍作指导、润色,其他学生补充,引导拟题,然后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篇好习作,最后让孩子们当场作文。于是,《父亲的爱》《我和爸爸》《我的滑稽老爸》《我和爸爸的趣事》……一篇篇情趣盎然的习作经由漫画的引发诞生了。在交流时,孩子们热情洋溢,笑声不断。可见由漫画引发相关的体验,可以激活孩子的素材库存,促使他们产生写作的灵感与动力。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从《名侦探柯南》中学会推理,创作一些推理侦破故事,创编自己班级特色的《爆笑校园》……他们可乐意让自己成为柯南了!
三、关注节日,创设情境
节日是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与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每一个节日都展现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节日文化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本土节日和外来节日都青睐有加。孩子们对节日的兴趣不亚于成人,他们乐于探究节日文化活动,以此来增加谈资。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习作资源。教师若能关注节日,努力地为孩子们创设作文情境,何尝不是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好办法呢?比如在愚人节这天,我利用大课间时间来到班级,“凶神恶煞”地说:“刚才三班的一个男同学到办公室报告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操场上撞倒了他班的同学,头破血流,现在正送往医院,请肇事者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副茫然的样子。有的与同桌窃窃猜测,有的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还有的在一阵沉默之后大声说:“男子汉敢做敢当,自己撞倒人了就不要当缩头乌龟了。”……此时,孩子们的心里五味杂陈,脸上表情各异,在气氛最紧张时,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是愚人节,老师愚弄你们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请你们理解。”“切!老师也骗人。”“哈哈哈,老师真是高手啊!”“我们怎么没多个心眼呢!”孩子有捶胸顿足的,有拍打桌子的,有因猜错而道歉的……最后我抖出“包袱”,请孩子们猜猜老师的初衷,孩子们心有灵犀地喊出“写一篇作文”。自然,这种精心策划的作文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并且烙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难以抹去。
四、分享经历,提供素材
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教师的自然倾向,他们对老师的言行、经历感兴趣,这是向师性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向师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工作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融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交朋友、说心里话,分享经历,则是我强化学生向师性的重要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经常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不但听得认真,还时不时地提问以满足他们的探知欲,故而把老师的故事记得特别牢。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想:把自己每天的见闻与经历和学生分享,不正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吗?这不也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习作素材的好办法吗?于是我就有意识地进行筛选,把适合孩子听讲的经历进行分享,引发他们的思考,同时也引领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例如有一次,我骑车被别人撞倒在地,肇事者居然一动不动地静观,后来才道出原委―怕扶起我反而惹更大的麻烦!事后我把这一经历与孩子们分享,讨论肇事者不扶的原因,孩子们义愤填膺,在班级极力声讨。有的孩子比较理性,就联系春晚小品《扶与不扶》来说理:人倒了,扶得起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在“愤悱”状态下,《老师的遭遇》《扶与不扶》《信任危机》等优秀习作应运而生。
由于我经常性地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见闻,孩子们也渐渐养成了关注生活的习惯,经常了解新闻,搜集信息,分享经历,从而他们的周记也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令阅者乐在其中。
当然,找准写作契机,丰富作文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做实验、开展比赛、组织春秋游、参加社区活动等。我以为,只要老师心中有强烈的素材意识,就能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地丰富作文素材。那么,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乐于动笔的作文教学追求也就不再遥远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