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品”,是平时生活或学习中常用的一个字,它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意思是指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或者慢慢地辨别滋味。殊不知,品尝美食,我们能够懂得酸甜苦辣;体验情感,我们经常会泪流满面;欣赏美景,我们会时常会流连忘返;品读经典,我们将继续点燃心中梦想;品评世态,我们伴随一种情怀成长……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审清题目意思。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我们不难抓住关键词“品”。从题目中的提示语来看,“品”作为动词使用,其意大致有“品尝、品味、品评”等。大多数人看到题目,能够想到的是对美食等的品尝,或者是对某人某事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写固然也能写出佳作来,但为了创作出彩的文章,我们建议从“品”的不同方式切入:“品”可以是用口嘗、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可以用心理解、体悟,进而生发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还可以品失败、脆弱和放手,品成功、努力和坚持……这样,从品读中体味到风土人情、人生百态,视野开阔了,角度新颖了,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二、开头巧用修辞格。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打造一个好的开头不能小视。而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和生动,有效地提高表达效果。比如开头巧妙地使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描绘某一生活场景,点明触发情思的“点”,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例如以比喻开头,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增添许多风采;以排比开头,能有效地增强文章气势,丰富文章意蕴;以拟人开头,使文章具体形象,丰富作者情感;以引用开头,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凸显文化底蕴。然后以此为线索细细品味,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三、小处切入立意深。回望成长的经历,哪一件事让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哪一刻拨动了你心中的琴弦?要学会以小见大,寻找恰当的切入口。这就要求我们对品读的对象在认知上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大题小做”,即从细致地“品味”生活中的某一小“点”为切口,然后进行述说。这样一来,才有可能把文章挖深掘透,才有可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佳作。反之,如果在写作时力求面面俱到,则容易导致每个方向都浅尝辄止,谈不深、谈不透,更谈不上“品味”了。
四、用细节塑造形象。不管是写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或者叙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在文中突出细节,用细节充实文章的内容,用细节塑造丰满形象。特别要突出个性化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表现,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失误原文]
品味成长
李静
光阴飞逝,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一个懵懂小孩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了。在这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件趣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让我对成长多了一层理解。(倒叙开头固然能够引人注意,但不如使用修辞手法,更能扮靓开头,添加文采。)
记得我刚上初中那年夏末的一天,天地间织成了一道雨帘。年迈的姥姥从外面带回了两只杧果,刚进屋,就连打了几个喷嚏。(交代时间,点明天气,营造叙事的氛围。)
这还不是杧果上市的旺季,这新鲜玩意儿姥姥是打哪儿捣鼓来的?我们这帮小淘气一下子就把她围了起来,叽叽喳喳问这问那,姥姥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出了幸福的笑容。
“这杧果呀,是河对岸的刘阿姨送的呢。”姥姥满脸的感激,笑容很动人。
晚饭后,两个小表妹盯着厨房里的冰箱良久,姥姥似乎明白了她们的心意,就把杧果拿了出来,准备让她们与我一起分吃了。我赶忙上前阻止:“姥姥,我们不吃,你留给自己吃吧!”小表妹们听我这么一说,愣了一愣,随后也跟着我一起嚷嚷:“我们也不吃,姥姥。”
这好像是姥姥始料不及的,(此句不如改为“这好像是外婆先前没有想到的”,更为朴实清新,易于明白。)她倒觉得有些局促不安了,有点激动地将杧果塞回冰箱,讷讷地说:“那——好吧,留给你们明天吃吧。”
临睡觉前,我又打开冰箱瞧了瞧:还好,两只忙果正在里面躺着呢。
忽然,发觉有人向厨房走来,我连忙躲了起来。哦,原来是表妹……
第二天一早,姥姥刚迈出大门,我就“逮”住表妹:“你们为什么要偷吃忙果啊?要知道姥姥最喜欢吃杧果了,她是心疼我们才让给我们吃的,你们不知道吗?”
表妹显然是被我的举动惊着了,吓得一边慌慌地哭一边大声嚷?“没有啊,没有啊!”
“没有?我昨天晚上明明看到你们进厨房的,现在忙果不见了,不是你们会是谁?总不见得是姥姥自己吧?”(照应上文,情趣迭生。)
这时候,姥姥恰巧从屋外进来,看到眼前一幕,她开心地大笑起来:“小静啊,你错怪她们了,昨晚是她们送杧果到我的房间,硬是逼着我吃了一个,我把另一个给你王阿姨吃了,她身体不好,水果有营养呢。”(误会解除了,令人舒了一口气。同时,也为小表妹的懂事道好。)
我愣了,没想到少不更事的表妹们也长大了,懂事了。这会儿,我们四个人都不由大笑起来,欢笑声在客厅里回荡,很久,很久,不肯散去。(余味悠长。)
[升格探究]
这是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少年题材文章。作者从身边取材,并紧扣文题叙事写人物,于细微处见精神,做得很好。但这篇习作也有明显的不足,建议做如下修改:
首先,开头平淡,缺少新意,也没什么文采,不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建议作者重新修改开头,把“成长”比喻为蜜水、衣服和手套,然后构成排比句,既显得有文采,又能关联亲情并揭示出与“成长”相关的题旨,就大有改观了。
其次,叙述童年的趣事时,很多同学们未能设身处地用童年时的心境去组织材料和运用语言,导致童心还原不足。比如第三段中的“外婆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出了幸福的笑容”一句之后,可以补上一句“像老师刚刚跟我们说过的海棠花一样灿烂”。这样就能把意趣描摹得很逼真了。
最后,文章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缺少一些过渡性情节安排,减弱了真情实感的表现力。所以需要在文中补充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情节。比如在第七段“临睡觉前”这句话的前面,添加“与其说我一直都不放心那两只杜果,还不如说不放心两个馋猫一样的小表妹”一句,情节过渡就自然得多。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腻多了,更富有真情实感了。
[升格展示]
品味成长
李静
成长是什么?有人说,成长是一棵绿树,让你在快乐中逐渐长高;有人说,成长是一朵鲜花,让你在浇灌中含苞待放;有人说,成长是一颗果实,让你在温暖中品尝滋味……(巧用比喻将“成长”具体化,形象化,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文采飞扬。)
记得我刚上初中那年夏末的一天,天地间织成了一道雨帘,年迈的姥姥却意外地从外面带回了两只杧果,刚进屋门,她老人家就连打了几个喷嚏。(姥姥冒雨带回杜果,体现一片关爱。)
这不是杧果上市的季节,这新鲜玩意儿姥姥是打哪儿捣鼓来的?我们这帮小淘气一把就将她围了个水泄不通。(孩子嘴馋。)我看得出来,姥姥爬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像老师刚刚跟我们说过的海棠花一样灿烂。(生动的比喻,凸显姥姥灿烂的笑容。)
“这忙果啊,是河对岸的刘阿姨送的呢!”姥姥满脸感激的模样很动人。
晚饭后,两个小表妹盯着厨房里的冰箱都好半天了,姥姥大概是已经明白了她们的意思了吧,忙不迭地把杧果拿了出来,準备让她们与我分吃。我赶忙上前阻止:“姥姥,我们不吃,我们不吃,你留给自己吃吧!”一边嚷嚷,一边还没忘了使劲儿把小表妹们往房间里推。她们愣了一愣,也跟着我一起嚷嚷:“我们也不吃。”大的还没忘了补上一句:“丰亡果的味道怪怪的,我们不喜欢吃,姥姥。”(故作镇静,显得懂事。其实不然吧……为后文叙述做好铺垫,行文有曲折。)
这好像是姥姥先前没有想到的,她倒觉得有些局促不安了,显得有些激动地把杧果塞回冰箱,喃喃地说:“那——好吧,留给你们明天吃吧。”说完,还不忘在表妹脸上亲昵地掐了一把。
与其说我一直都不放心那两只丰亡果,还不如说不放心两个馋猫一样的小表妹。临睡觉前,我没忘记打开冰箱瞧一瞧:还好,丰亡果还端端正正地躺着呢,小馋猫们没偷腥,表现还真不错!
忽然,我听见有脚步声朝厨房这边走来,心想:坏了,这两只小馋猫一定是憋不住就要滴下来的口水了,白天还假惺惺地说什么“味道怪怪的”,哼!这会儿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赶紧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看见她们果然进了厨房……我屏住呼吸,直到她们最后离开,心里忍不住愤愤地想:“小馋猫啊小馋猫,明天有你们好看的!”(误会了吧,且看下文分解,便知晓了。)
第二天一早,姥姥刚迈出大门,我就“逮”住表妹,打开了话匣?“你俩为什么要偷吃忙果?要知道姥姥最喜欢吃忙果了,她是心疼我们才让给我们吃的,你们不知道吗?”
表妹们显然是被我的举动惊着了,吓得一边慌慌地哭一边大声嚷嚷?“没有啊,没有啊!”
“没有?我明明看到你们走进了厨房,现在丰亡果不见了,不是你们会是谁?总不见得是姥姥自己吧?”我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这个时候,姥姥恰巧从屋外进来,看到眼前这一幕,开心地大笑起来:“小静啊,你错怪她俩啦。昨晚,她们把忙果送到我房间,硬‘逼着我吃了一个,我把另一个给你王阿姨吃了,她身体不好,水果有营养呢……”(原来如此。哈哈……读者会心一笑。)
我愣了,没想到少不更事的表妹们也长大了,懂事了。(“我”与表妹们一起成长、懂事了,点题并呼应开头。)这会儿,我们四个人不由地大笑起来,欢笑声回荡在客厅里,很久不肯散去。
[升格简评]
升格后的作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文章在叙述成长的往事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而且童趣悠悠,诗意无限。作者在开篇使用设问及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题意,富有诗意。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回忆的视角定格在毫不起眼的“两只杜果”上面,构思上颇具匠心。叙事过程中,作者还努力地再现出事件的细节,使情节更为生动,更真实可信,情感也显得很真挚。譬如第五段中充实的“一边还没忘了使劲儿把她往房间里推”等动作细节,将“我”和“小表妹”的聪颖灵动且极富爱心,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升格文的第六段中,“外婆”形象也在“不忘在表妹脸上亲昵地掐了一把”等个性化的神情动作中,形象丰满起来。升格文的结尾既照应开头又能深化中心。这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脉络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