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
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的领域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课堂教学效益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应该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多,教材质量、课程结构、教师素质、教学手段、社会环境等都是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以便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合力。不过,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应该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然选择。
一、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首先有明确的目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必须首先具有明确的目标。
1.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像大海上一座灯塔,时时引领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朝着预定的方向努力前进,并逐步将教学导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导航的作用。
2.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激励作用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磨炼、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无数的教学事实也证明,当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学习价值之后,就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励和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功能。
3.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检测作用
要确认学生通过学习究竟有多大的进步,有多大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就必须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而测量和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偏离目标,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庞杂
有些老师由于对新课改中提出的“淡化学科本位,强调综合训练”,认识比较肤浅,或比较片面,因此,他们认为凡是教材中涉及的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以及思想教育等因素,课堂上都应该抓好,结果,所教学科被赋予了多项功能,从而导致了学科本位的失落。什么都想抓,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抓不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益当然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以数学教学为例,一提起“数学教学”,凡是与“数学”有所关联的诸多要素,“沾亲带故”便立即汇集聚拢起来:思想品德教育要抓、知识内容要传授、各种能力要培养,各种素质要提高,数学学科便成了无所不管,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学科,结果是我们的数学课被越教越全,越教越复杂,学生也越学越苦,越学越虚。
2.教学目标升格(或滑坡)
有些老师对年段、年级、教材单元训练的要求不明确,训练的重点不清楚,课堂上经常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标准。结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3.教学目标模糊
有些老师对教学目标研究得不够,往往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这当然也会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产生严重的影响。
4.教学目标虚设
我们有些老师编写教案时,似乎也写明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对这些目标的确定与选择,并没有认真地斟酌,教学过程中往往随心所欲,课堂上,信口开河,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就讲到哪,因此,教学效益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由此可见,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都必须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三、怎样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
1.要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
(1)明确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
①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本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把重点定位在学生的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②教学目标选择的行为动词必须尽可能是便于评价或测量的。教学目标应力求有具体的、明确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标准,而不应该是笼统的、含糊不清的。
③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必须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之下,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预期可以达到的最低标准。
(2)要弄清楚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区别
目的和目标虽然都是指某种行为活动的指向和结果,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目的比较抽象,是某种行为活动的普遍性的、统一性的宗旨或方针;而目标则比较具体,是某种行为活动的特殊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或要求。某一行为目的的最终实现要靠许多隶属的具体行为活动的目标实现,目的内涵的精神是贯穿于各个具体目标之中的。
现在,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般使用“教学目标”,因为,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指向、测量和评价更具指导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拒绝使用“教学目的”。事实上,教学过程中有的结果不能完全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不是一般目标所能描述的。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是用“教学目标”,还是用“教学目的”来表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吸取“目的”与“目标”中对学科教学所适用的因素,以便于我们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描述教学行为和结果,使各项训练能落在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2.要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总的要求:一要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二要体现教材的特点;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整体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共同框架。进行每一堂的教学,我们都要力求把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一一得到落实。
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应该说,我们都比较熟悉。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知识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和“有用”。要重视选择那些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知识”进行教学。“技能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具体化”“可操作”。这一点做起来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得仔细加以研究。因为目标越具体、越可操作,对教学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方法的目标我们也都很熟悉,我想不需要多说。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关于“过程目标”的确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方法。但是,“过程”又不完全等于方法。新课程中强调注重过程,我认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要把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作为教学活动必须实现的一项重要目标。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确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理性地回答这一问题比较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很难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的。只注重过程策略的教学改革,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只有为获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过程策略的改革,才是富有针对性的,才能卓有成效。第三,当前,我认为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与确定体现“学习过程”的目标。例如,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交流学习过程、探索学习过程,必要时还要注意向学生示范式地展示学习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真考虑,精心选择。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应该说这一类目标是教学目标结构中的高层次的目标。这一类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立足于以人为本,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人格境界。“情感目标”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动机、内心感受和体验等;“态度目标”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目标”包括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等。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并使之有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的血肉,成为教学的灵魂。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层次性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体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步。具体操作时可实行“分层定标”的策略。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既提出了下限的标准,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3)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做到“准确”和“集中”
“准确”就是指在教学设计时,要在把握学年、学期、单元或阶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恰当地把握每堂课教学目标的“度”,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明确性。我们必须懂得自己每一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整个学年段“目标”序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各项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集中”就是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想。一定要根据每次教学的内容,从知识、智能、情意等方面选定几个训练的“点”。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要学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一定要把每一堂课应该训练的内容抓扎实,力争达到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4)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订
教学目标的酝酿与选择,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作为学习主人的心理参与体验,产生对学习目标的认同感,增强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在课前,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在课中,自己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活动,集中注意“跟踪”教学目标;在课后,还能自觉地进行归纳总结,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3.要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除了要从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设计开始外,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想着教学目标。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要注意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地分解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步一步地落实每一项训练的内容。二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情绪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三要注意突出重点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堂课一般只能有一个重点,也可辅以1~2个次重点。对重点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采取“揪住不放,反复导练”的策略,在时间的分配、精力的投入和教学的力度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保证,目的是通过突出重点带动其他,提高教学的实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如果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能够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的几“点”;课堂上又能够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是“有效”的,而且还一定会是“高效”的。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