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鲁彬彬(1990-),男,汉,河南人,研究生,大连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从事大学文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校如何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度结合地方区域特色经济,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9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之源,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既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定位。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
一、协同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一)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
协同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协同学”,该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首先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内各要素或与其他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与协调可以达到微观个体或系统无法实现的倍增效应,从而有利于个体或系统整体进步与发展。[2]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是因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创新创意的市场转移以及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市场效益。[3]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
育理念与教育模式。[6]“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知识教育和智慧体悟、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解决生存问题与提升生活意义的有机结合。[9]理解和领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协同创新模式下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创新理念缺失、创业文化认识不强
由于各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程度不同,高校之间能够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出于利益和高校考评体系的约束,不能够走出去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加强合作,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过分注重行政化观念和现实存在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使得高校受外力强制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而不是靠内心自觉,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10]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理念的缺失,必将形成一个错误的大学创业文化,甚至直接导致了把创新创业教育带向了创业培训的歧路。高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思想行为上对大学生创业都积极提倡,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本质内容的培养,过于追求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短期效益。
(二)协同创新联动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不高
1.因自身角色不明而导致盲目协同创新
高校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桥梁,负责与政府,企业及其他高校的协同联络工作。然而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合作中,并没有深入实践,研究问题的内在因素,造成协同创新的普遍盲目性。例如协同合作中偏重于外在的资源和条件,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进而出现创新特色的同质化。角色不明则合作难以持久,无法互补则协同难以效益最大化。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往往在协同创新中丧失自主性。当前或多或少存在有些政府部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来追求政绩,各类企业涉足创新创业来寻求政策扶持的现象。在此社会氛围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主体甚至不是基于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和对责任的共同担当,而是在行政指令下非自主自愿盲目组合在一起,无法真正掌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8]
2.因责权利不清晰而导致长效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基于现实的各方因素,一方面利益驱动机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风险分担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往往这一机制的缺失成为创新创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定时炸弹”。毕竟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才能更长远更高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例如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处于短暂粗浅运作,企业合作缺乏内驱力和约束力,随意性大。多数院校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重指标,轻过程,对合作成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体系,使得教师对校企合作丧失兴趣,企业对合作院校丧失信心。[7]
三、协同创新模式下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协同创新理念,营造和谐的创业文化环境
以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计划为契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树立协同创新的理念,其理念的形成不应只依靠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而形成,而应该深入实践,不断检验,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特色理念。正确的协同创新理念要以高校自身为核心,兼容政府、企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多方的协同作用下凝练出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念。[10]坚决克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理念和错误认识,以开放的胸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创业文化环境至关重要,其关键在于转变发展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营造创业氛围,使创业成为一种风气。培育能够激励高校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大学创业文化土壤。[11]
(二)构建四位一体化协同创新联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打造高校、社会、政府、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当前互联网由于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高校应该跟上信息科技进步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优势,快速及时地更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信息,丰富高校内部创业智库资源,将高校的科学研究融合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打造高校、社会、政府、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创业人才的吸引力。社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源泉和基础,也是创新创业
实现的平台和舞台。高校应该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协同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或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以大学生创业项目为载体,以营造创业环境与各种孵化服务为手段,依托各种创业孵化优势资源,形成“培训、研究、孵化、成果转让”等一体化的实用性创业孵化平台,更是服务与开放型基地。[1]
2.以政策协同为基础,共同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应立足于现实,深入分析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计划”,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机制和政策;根据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特点,抓住契机,开展部分专业的区域产学研结合的试点工作,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共同完善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完善技术创新指导政策。在政策指导的基础上,构建“共享,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即做到与政府、企业建立互惠互赢的效益机制,建立共同促进的合作机制以及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保障机制。[7]这种机制的建立,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指导,结合地方区域化特色经济,努力解决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团结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一套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协同创新机制策略,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计划”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应晓红.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创建研究——以宁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3(04):29.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2-46.
[3]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45-47.
[4]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13-3-14(011).
[5]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5.
[6]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7]谭玲玲.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训及创业孵化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1(08):28.
[8]曹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9]和浩.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2-13.
[10]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招生与就业,2013:45-47.
[11]施红.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