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及新媒体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016-11-19 13:15李亦文
亚太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博客

作者简介:李亦文(1963-),女,汉,浙江鄞县人,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文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和写作。

摘要:本文通过论坛建设的实例,及几种网络论坛和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比较,探讨工科高校人文课堂教学论坛拓展模式及规律。得出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优于其它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教学模式的观点。本文也谈到这种尝试对工科院校尚在调研摸索阶段,仍需更进一步研究。具有前瞻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人文课堂拓展;网络教学论坛;几种模式比较;博客;QQ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76-02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

本文试图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

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

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

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

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

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

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

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

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

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

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

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

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发布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

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

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

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发布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

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群交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

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

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

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

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

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

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

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发布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发布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

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

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2013年度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3GJY23)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http://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 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3]参见网易博客“西工大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http://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阅。

[4]参见百度百科“QQ”,http://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阅。

[5]参见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Y0QVHlWRXsk5a1TDk7q2CzDmUZEsGFnqcvGn3tL8k_C32S86r UIT6ZK4NmRLAj8qc2uJeOHVOBze89Cdtg0qsm5jsmAVJ5gNoPUSYIziYq,2015年6月5日查阅。

猜你喜欢
博客
博客
博客
博客
博客
博客
博客
博客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