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安波同志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实践

2016-11-19 07:19俞玉姿林凌风
人民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同志

俞玉姿 林凌风

波同志(1915—1965)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2015年正值安波同志诞辰100周年,重温安波在建立中国音乐学院之初的基本办学思想和实践,对今天办好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935年,20岁的安波同志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安波同志在音乐创作和民族音乐理论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事业等方面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过去已有不少他的老战友和专家学者做了介绍和研究。这里,我们仅从当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与安波院长的接触以及亲聆教诲的往事中,作一些回顾。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并亲自调安波同志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从安波同志调入学院直至他逝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为学院的初创和未来发展做了大量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作,并亲自主持和参加一系列办学以及教学实践工作。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建院的首位

安波同志对学院的思想建设,首先是通过讨论,提高和统一思想,领导党委一班人和全院师生制定了《关于中国音乐学院的设想(草案)》(简称《设想》),这是一份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当时,对音乐提出了“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要求,虽然音乐界在理解和执行上存在有某些片面之处,但是今天看来,当时安波同志无论在学院的方针任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乃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要求,基本是正确的、科学的、甚至是有远见的。如在《设想》中,对学生的培养,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但以德为帅。既注重政治思想、劳动品德的教育,同时也抓紧业务训练与体魄锻炼。在古今关系方面提倡“要贯彻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精神”;在中西关系方面提出“反对盲目崇拜西洋,也反对国粹主义”;在强调认真加强政治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加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堂讲授与艺术实践并重”,如此等等,都是从事物的辩证关系来对待办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设想》体现了安波同志的文艺观以及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乃至具体的办学方法。

我们还可以从安波几次在全院师生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进一步了解他的文艺观及办学思想。如1964年4月7日,向全院师生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辅导报告中,谈到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态度时说到继承性问题,他说:“无产阶级创造文化,不能从天上掉下,要继承优秀文化成果,批判地继承。”他还谈到对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不能理解过分狭窄”,并明确指出“对传统的、外国的音乐,不应盲目排斥”。1964年10月29日,安波在全院大会上肯定了建院的《设想》,认为“这是打下了一块基石”,同时指出,“至于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教学改革,还没有开始,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他认为“党委和院委对教学工作没有很好地抓起来”。在提到当前学院建设的任务时,他一再强调“要搞革命的、科学的、有成效的改革”,“不能胡来乱来”,指出“经过科学的客观分析的东西才是最有成效的,有成效就是革命的科学的表现”。

对于教学管理,安波同志提出“第一首先是要保证基本教学秩序”。在教材建设方面,他在强调“三化”的同时,又一再指出“在学习上要有借鉴,否则就搞得路子太窄了”。他指出“无产阶级的人民教师又要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加以改造,又要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安波同志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能够从中西、继承与创造、革命化与民族化等辩证关系来认识的指导学院的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建院之初,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安波同志迅速从全国各地调入了一批在民族音乐理论、创作、声乐、器乐各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家,或采取借调兼职等方式,大大充实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组织师生深入生活,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1964年以后正是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但是安波同志对教学的重视使得他始终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的角度强调技术的训练。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总觉得还应该能够稳定稳定,把教材编出来,把体制规划搞出来。”他还说:“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技术之有无与技术的高下在音乐艺术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他的思想对于建院、建系的规划设想,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稳定教学秩序,抓住教学这一基本环节,在全院掀起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潮,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设想》作为当时学院建设的战略性蓝图、体现了学院初创期的办学思想和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设想》虽然是党委和群众经多次讨论形成的思想成果,但是作为党委书记的安波,是这一办学纲领制定的主要决策者,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本人就是以此作为行动的纲领和领导学院工作的依据。

二、重视音乐理论系的建设

安波同志非常重视音乐理论系的建设,他在千头万绪的建院工作中,多次亲自参加我们理论系建系方案的讨论。他在党委会以及音乐理论系的师生会等不同会议、不同场合一直强调:“理论工作是灵魂、音乐理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针对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界对音乐理论教学的不够重视及认识上的片面性,安波同志在1964年3月5日的一次音乐理论系教师会上明确指出:“过去音乐院校的理论作曲系实际上是取消了理论。”并提出培养音乐理论系学生的四点要求:1.具备马列主义基础知识;2.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特别是文史方面);3.音乐知识面要广;4.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安波同志反复强调;“理论系的学生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论联系实际,要有真本事,能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评论、总结,对音乐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出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宽又要精,绝不能多而杂,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有知识,没有能力。”他认为音乐理论系的建系虽然困难多,但责任大,要求在建院工作中走在前列。从当时任命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关鹤童为音乐理论系的主任,充分体现了安波同志及院党委对音乐理论系的高度重视。当时,副院长马可也热心参加建系方案的讨论,安波、马可还亲自担任音乐理论系的课程教学。关鹤童件件工作抓得很具体,三位领导密切配合。

在课程设置上,值得一提的是,安波极力主张开设的《音乐现状课》实际上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开设的一门音乐评论课,当时就定为音乐理论系各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由安波同志倡议开设,后由马可同志担任主讲教师,每一年级都有教师负责辅导,组织讨论。这门课是作为音乐理论系学生掌握基本功的重要课程而设立的,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认识现状、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按问题讲要点,授课前指定有关文章让学生阅读、进行调查访问,提倡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写出文章。记得当时全国开展向王杰和焦裕禄同志学习,作曲系师生创作了一批反映王杰和焦裕禄革命精神的作品。在《音乐现状课》上,马可要求理论系学生了解作曲系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体会,并对作品进行评论。当时乔建中、赵后起、李近朱等同志的文章曾在《人民音乐》上发表,形成了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高年级的学生曾由安波同志带队深入生活,到河北定县进行调查研究,完成调查报告。这些课程学习对提高学生思想、业务的全面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无疑是有益的。这些都是针对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尝试。

安波同志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对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从延安时期开始直到去世前,几十年间长期担任音乐及文化艺术方面的领导工作,但是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他就深入生活,做了大量的民歌搜集工作,对民歌和各种传统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这样的工作坚持了一生。安波深刻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对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重要性。他一生的音乐创作、理论文章及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专著,都是他与时代、与人民紧密联系,深入生活、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对音乐理论系建系的重视以及办学指导思想和很多具体的意见都是他几十年音乐实践活动和经验的体现,也体现了他建设我国民族音乐理论队伍的理想。

三、开创并建立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专业

安波同志在音乐教育领域,可以说为建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亚、非、拉美民族音乐研究专业”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64年建院初期,在讨论制定建院的设想和规划时,安波同志就提出“我们的音乐教育要面向世界”。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第三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价值,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迅速改变对亚、非、拉美地区的音乐不关心、不了解甚至轻视的状态,加强对除欧洲以外的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交流。他认为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和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所必需的。在1964年制定的《设想》中,就明确提出了“音乐理论系增加亚、非、拉美民族音乐研究专业”这样一个鼓舞人心、也是大胆的决定。

基于当时专业开设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安波同志指出“目前亚非拉美民族音乐专业必须积极筹建,争取早开设”。他十分关心专业筹建工作的落实,在“自力更生,力争外援”的原则下,院、系领导根据工作的要求和自愿原则,由俞玉姿负责筹建工作,赵宋光、李西安老师参加筹建和教学工作,次年9月由张前老师接替,高年级同学严安思也根据自愿原则在筹建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为建立和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做准备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及学院中能为专业建设发挥作用的力量,如请院外的专家讲课,记得曾请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瀚笙讲《亚、非、拉美政治历史文化概况》,请中国音乐家协会担任文化交流工作的领导王元方讲《我国与亚非拉美音乐文化交流概况》,请上海音乐学院印度音乐研究老专家沈知白教授讲授《印度音乐》,请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赵佳梓讲《日本音乐》。赵佳梓为了进修,曾留在中国音乐学院参加教研室的工作和在北京收集资料一年多,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录了几十盘亚非拉音乐的音响资料。在学院内,更是打破了单位部门的界线,如当时的作曲系教师李西安一开始就参加筹备和教学工作,声乐系的李惠年老师为学生教授法语,图书馆资料室的金继文、晏新民老师全力以赴翻译了大量亚非拉音乐资料。教研室的教师还与外交部的有关司局、对外文委等单位建立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亚非拉美民族音乐研究专业的筹建,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的指导思想下,初步组织了队伍,收集、翻译和整理了大批的文字材料和音响资料,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没有安波同志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实现的。

安波同志在学院千头万绪的繁忙工作中,还开设了《越南民歌》课。这和他在1956年被派往越南担任文化艺术工作专家期间曾对越南民歌进行过搜集有关。1963年他与林荫合作出版了《越南民歌选》,1964年就开始授课。他从介绍具体的越南民歌,到总结分析越南民族的基本特点、规律和文化历史背景。他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具体的音乐知识,而是通过教授知识,潜移默化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安波同志正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这一学科的建立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惜因“文革”开始,筹建工作就此中断,许多老同志辛勤积累的大批资料也丢失了,令人痛心。

安波同志生活的年代,“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还没有介绍进来,但是他从事亚非拉美民族音乐的研究和教学,无论从工作的时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与国外的巴托克(1881—1945)、萨克斯(1881—1959)等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有些相似之处。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学科的研究队伍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也在更多的音乐院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回顾中国音乐学院建院初期的工作及筹建亚非拉美民族音乐专业的过程,就更加尊敬和缅怀为此奋斗终身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安波同志。

安波同志认真办学,从不沽名钓誉。他那坚定的理想信念、独到的见解、卓越的领导才干以及为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无私献身精神和勤奋的工作作风,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今天,重温安波同志在创办中国音乐学院之初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办好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仍然是有意义的。

俞玉姿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林凌风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OVER THE RAINBOW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